用善意的謊言多助人,不損人
雖說,謊言說上一千遍也不會成為真理,但是,善意的謊言在潤滑人際關系時起到的作用往往比真理更有效。我們都知道“禍從口出”一詞,之所以稱其為禍,并不是因為說話者本身說錯了話,而是以“錯誤的方式”說出了“正確的話”。聰明的人往往不會犯這種低級的錯誤,如果他深知某些話會刺痛或者傷害對方時,一定會用另一種方式來表達出來,即從善意的角度出發(fā)“欺騙”對方,讓對方能從中做出積極的反應。
在現(xiàn)實中,有三種說善意謊言的方式最有效。
1.假裝疏忽,自然地掩飾對方的錯誤
比如,拜訪朋友時,在友人家中,主人會給你端上一杯茶。當你正要喝的時候,突然發(fā)現(xiàn)杯里有一根頭發(fā),你會怎么辦?
是拒絕飲用,要求主人換一杯?還是假裝沒有看見,但就是不喝呢?
不拘小節(jié)的人也許會當著主人的面說:“這杯茶里有頭發(fā),請給我換杯新的。”這樣一來,不但會使主人顯得難堪,也會顯得自己沒有教養(yǎng),不懂得做客禮節(jié),可謂一舉兩失。
最聰明的做法就是,將主人的過失偽裝成自己的過失,那么話該怎么說呢?
你可以說:“對不起!我的頭發(fā)不慎掉進了茶杯,是否能為我換一杯新的?”
也許主人接過茶杯后才發(fā)現(xiàn)原來是因為自己的不慎才使頭發(fā)掉進了茶杯,但你打的這個圓場,可以讓主人有個臺階下,不失他的面子。
不論在什么時候,這都不只是一種禮節(jié)、一種做人做事的方法,更是一種境界。古時流傳著這樣一則故事:有個王妃看見新雇的女仆將清湯弄濁了,一般大臣、仆婢心想,王妃一定會非常氣憤,然而出乎所有人意料,這位王妃不但沒有責備女仆,反而很和氣地說:“哎呀,我真是糊涂,忘了提醒你,煮清湯要把鍋蓋蓋嚴了。”乍一聽,似乎是王妃的過,沒有事先交代清楚,以致清湯成了濁湯。正是這番話,使女仆非常感動,從此以后做事倍加小心謹慎。
所以,為了提醒他人過失,你可以說一些善意的謊言,暫時委屈一下自己,自然地掩飾他人的過錯,同時也可以消除彼此間的尷尬。
2.把別人的缺點說成是優(yōu)點
人非圣賢,孰能無過。一個人一旦發(fā)現(xiàn)了自己行為上的缺點,能立即改正,就能日趨完美。但有些缺點并不是改正后就能根除的,如天生肢體方面的缺陷,或是心理上的一些障礙等。
王小姐總覺得自己的腿不夠漂亮,為此煩惱極了,且經常向母親說:“為何將我生得如此難看?”聰明的母親為了安慰她說:“雖然你認為自己的兩條腿不好看,但我認為那是最好看的地方,我建議你學習跳舞,那樣可以讓你充分展示你的腿姿。”聽了母親的話后,她恢復了信心。
在一次舞蹈表演中,王小姐穿著一身輕盈的芭蕾舞裝,因為她自己滿懷信心,所以整支舞曲她都跳得格外活潑、優(yōu)美,贏得觀眾的一致好評,大家稱贊說:“你看,她的一雙腿多么靈巧啊!”
一句話可以改變一個人,所以,在面對一些事情時,我們永遠不要低估一句善意的話與一件善事的作用。只要你的初衷是善意的,并且能給對方帶來幸福、快樂與進步,暫時的“欺騙”就是一種幫助,一種理解。
3.用善意的謊言安慰身處不幸的人們
按哲學上的說法,人是非常脆弱的。在我們的周圍一旦有人發(fā)生了不幸的事,即使他堅強,在某些方面他也會顯得脆弱,這時往往最需要得到別人的同情、理解,或是幫助。川島芳子是第二次世界大戰(zhàn)期間有名的女間諜,由于日本戰(zhàn)敗,盟軍要將川島芳子以戰(zhàn)犯的名義處死,在將要執(zhí)行死刑時,一位士兵對她說:“我非常同情你的處境,也相信你是無辜的,不過這個判決是各戰(zhàn)勝國共同決定的,在眾目睽睽下,我不能不執(zhí)行我的任務。但我想了一個兩全其美的辦法,那就是在我開槍的時候你馬上倒地,假裝死亡,然后我再悄悄地送你回去。”
川島芳子聽后信以為真,因此非常鎮(zhèn)定地接受了執(zhí)行。而那位士兵也順利地完成了任務。如果當初把實情告訴川島芳子,只會增加她的緊張與不安,這時,謊言就成了最佳的鎮(zhèn)靜劑。再如,一個患者不幸得了不治之癥,如果醫(yī)生把實情告訴他,那么,他的病情很可能便會加速發(fā)展,患者甚至會過早地離開人世。所以,一般醫(yī)生會采取說謊的辦法來穩(wěn)定病人的情緒,有時這種做法會取得奇效,這是因為心理與精神治療往往比藥物治療更有效。
所以,不要一提到謊言就認為它是用來損人的。事實上在人際交往中或是善待他人時,善意的謊言都是一劑良藥,它會減輕對方的心理負擔,給其帶來安撫。
上一篇:理性應對別人給你的難堪
下一篇:禮不在重,關鍵是會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