挖掘對方欲望點,說出合心意的話
投射效應是指將自己的特點歸因到對方身上的傾向,即以己度人,認為自己具有某種特性,對方也一定會有與自己相同的特性,于是,他們把自己的感情、意志、特性投射到對方身上并強加于人。比如,一個善良的人認為對方也是善良的,一個敏感多疑的人,則往往會認為別人都是不懷好意的。投射效應使我們對他人的認知失真。我們在對他人形成印象時,有一種強烈的傾向就是假定對方與自己有相同之處,但實際上對方所具備的特性卻是全然不同的。由于投射效應更傾向于以自己是什么樣的人來認知他人,而不是按照被觀察者的真實情況進行認知,因而,投射效應是一種嚴重的認知心理偏差,它會給正常的人際交往帶來嚴重的負面效應。所以,在日常交際中,我們需要克服這樣的心理,善于從言談中挖掘對方的欲望點,繼而影響其心理。
1964年,剛從海軍學校畢業的吉米·卡特,遇到了海軍上將里·科弗將軍。當將軍讓他談談自己的事情的時候,吉米·卡特為了獲得里·科弗將軍的喜歡,驕傲地談起了自己在海軍學院的成績,他說自己在全校820名畢業生中,名列58名。他自認為將軍聽了他的成績后一定會對他刮目相看,沒想到將軍卻沒有任何反應地問道:“你盡力了嗎?為什么不是第一名?”這句話讓吉米·卡特不知道如何回答。
吉米·卡特與將軍的對話驗證了錯誤投射現象帶來的負面影響。心理學研究發現,在日常生活中,人們總是不自覺地把自己的心理特征強加在對方的身上,認為自己是這樣想的,對方也應該有同樣的想法,并試圖通過這樣的想法去影響他人,最終卻適得其反。
投射效應主要有兩種表現形式:一是感情投射,也就是認為對方的喜好與自己有相同之處,繼而按照自己的思維方式,試圖來影響其心理;二是缺乏客觀性的認知,他會以自己的價值判斷去過度地贊揚喜歡的人,或者貶低厭惡的人。其實,投射效應告訴了我們一個道理,即每個人的心理都是不同的,我們不要以已心來度人,需要在言談比較中挖掘出對方的欲望點,準確投射,這樣才能有效地影響對方心理。
1.自己的喜好無法正確衡量別人
俗話說:“物以類聚,人以群分。”這就是人們心理活動的一種折射,在投射效應的驅使下,人們的行為常常有失偏頗,繼而不能更好地影響他人心理。比如,你自己很喜歡吃西餐,并不代表對方就會喜歡吃西餐。因此,我們在交際中不要以自己的喜好來衡量別人,這樣造成的結果只會適得其反。
2.通過言語比較洞悉其心理
如果自己喜歡吃火鍋,你可以試著詢問:“你覺得火鍋怎么樣?”假如對方回答:“火鍋還行吧,我倒覺得牛排挺不錯的。”通過言語比較,對方所中意的應該是牛排而不是火鍋;假如對方回答:“我最喜歡火鍋了。”那么,他的喜好應該和你差不多。
3.利用慣性思維
稅務員假裝不相信地問道:“唉,據我所知你沒有這個肚量。”店主有點生氣:“什么!我沒有那個肚量,這算什么呀!自從今年來,我哪個月不賣個兩萬多呀。”“那好,你先把這幾個月所漏的稅額補交了吧!”稅務員說道。這里,稅務員所使用的就是慣性思維,利用其欲望點洞悉其心理。
上一篇:抓住對方心理,增加成功說服概率
下一篇:理解關懷他人,把話說到心里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