靈活應對友情危機
生活中有許多人抱著“有事有人,無事無人”的態度,把朋友當做受傷后的拐杖,復原后就扔掉。此類人大多會被朋友拋棄,沒人愿意再給他幫忙。他再去施恩,大概也沒人愿意接受他的情。
張小姐有一個“要好”的朋友小曄,是她高中時的同學并且她們又考入同一所大學,畢業后又進入了同一家公司。進入公司后不久,小曄就因為表現出色被晉升為部門主管。有人說:地位高了,人就會變。這話在張小姐眼中一點也不假。小曄自從上任后,再見到張小姐,就沒有以前那么熱情了,有時就干脆裝作沒看見。日子久了,她們就疏遠了,但小曄有時也會突然向她尋求幫助。
出于同學一場,張小姐總是盡心盡力、竭盡所能地去幫助對方。可事后,總是覺得自己被對方利用了,但又由于自己心腸太軟,只能把苦水往自己肚里倒。偶爾,她會把這些事情告訴其他朋友,大家都勸她放棄這份友情,這種人不值得交。當張小姐下決心與她分開時,小曄傷心地流下淚,因為她除了張小姐竟沒有一個朋友。
這真是一個兩難的事情!
一個沒有人情味的人,是永遠玩不了“施恩術”的。比如,給人幫助不能過于“挑明”,以免傷人自尊;施恩于人不可一次過多,否則會成為對方的負擔,雙方再難維持關系。而這種沒有人情味的人只會用“互相利用、互相拋棄、彼此心照不宣”來推擋,而不去深思人情世故的奧秘之處,所以無法達到人情操縱自如的境界。
周恩來在人際交往中就很有人情味。在長征途中,當時任民運部部長兼政委的楊立三,堅持親自給重病的周恩來抬擔架。他和同志們在饑寒交迫中,抬著周恩來走出沼澤泥潭的草地后就累病了。19年后,楊立三去世了,身為國務院總理的周恩來堅持要親自給他抬棺送葬。
1937年6月,周恩來在峽山遇險,護衛他的十多名警衛戰士光榮犧牲。事后,周恩來和另外三個虎口脫險的同志合影留念,周恩來在照片背后寫上“峽山遇險,僅余四人”。這張照片一直珍藏在他貼身的襯衣口袋里,直至病逝才被人發現。
“滴水之恩,當涌泉相報”,這就是周恩來人格魅力的源泉。難怪在舉行遺體告別儀式時,安臥在鮮花叢中的周恩來的遺體,被群眾團團圍住,群眾的淚水竟把地毯灑濕了一米多寬的圈。難怪周恩來逝世時,會出現十里長街送總理、長夜無言、天地同悲的動人一幕。
生活中,為了避免出現張小姐與其朋友小曄之間的友情危機,一定要學會理智地處理人情關系。具體應該注意以下幾點。
1.與朋友建立共同的興趣愛好
有時候共同的愛好、興趣,也可能成為彼此交情的紐帶。比如,都愛下棋,在路邊棋場相識,成了棋友;都愛垂釣,在湖邊相遇成了釣友……這樣共同的東西把彼此召喚到一起,在共同切磋中,便結下了友情。某軍校外面有一條清幽的小路,早晨常有人到這里跑步鍛煉。一位姓王的教員和一位姓高的教員,每天跑步之后都在這里相遇,然后一起散步,邊走邊聊天,由一般的寒暄到互相的了解。并且兩個人都愛好寫作,少不了交流體會和看法,彼此雖沒有物質的交往,只是一種信息和思想觀點的交流,但依然有很強的吸引力,都覺得受益匪淺。時間長了,共同語言也就越來越多,形成了習慣,不管春夏秋冬,都會不約而同地準時到這里會合。后來,老王調到北京后還經常打電話來問候,保持著密切的聯系。
2.與朋友在一起,多“泡苦水”,少顯示優越感
人們在一起共事時,大家同舟共濟,共同的命運把彼此連在了一起,只要采取合作的態度,互相支持、互相幫助、互相關照,是最容易產生感情認同的。特別是在困難環境中,彼此相依為命、共渡難關、情誼深厚,可能情誼將終生難忘,交情也就更為牢固。比如,當年不少知識青年從城里到鄉下插隊,幾年中大家一個鍋里吃、一個炕上睡,哪一個人受了欺負,大家一起為他鳴不平。如此心心相印的共同言行,必然轉化為了深厚的感情,銘刻在各自的記憶中,盡管日后分散在天南海北,做著各自的工作,但誰也不會忘記這段交情。
共事時間長固然可以形成深厚的交情,但有時相處時間并不長,只要同心協力、相互支持、彼此關照,就能引起對方的好感,同樣也可以建立難忘的交情。有這樣兩個軍人,一個在司令部當參謀,另一個在政治部當干事,平時并沒有什么交往。有一次部隊拉練,他們兩人作為工作組成員被分到了一個連隊。部隊每天要走百里路,行軍路上,他們互通情況,收集材料,一起幫助連隊組織好行軍;為解除戰士行軍的疲勞,他們還輪流做宣傳鼓動;腳上打了泡,每到一地,他們就互相幫助為對方挑泡;他們買了吃的,還一起分享。就這樣,行程千里,圓滿完成了任務,兩個人也結下了深深的交情。20年后,當了部長的參謀到外地開會,還專門繞道到某陸軍學院去看戰友。兩人見面,憶起當年一起行軍、分吃一只蘋果、一起追野兔子的情形,別提多高興了。你看,十天的交情,記了一輩子。
3.放棄“一次性交際”的心態及行為
在某些“實用型”人物的眼中,所謂的“人情”便是你送我一包煙,我給你幾塊錢,就像借債還錢,概不賒欠。這種一次性的交際行為看似灑脫,實則包含了太多的困惑與無奈。誠然,受助者也許在短時間內不愿再次開口求助,而實施援助行為的一方其實也沒有必要固守“事不過三”的古訓,當人家確實有困難而無能為力的時候,盡管你已經幫助過他,盡管他不好意思向你開口,但作為知情者,你不應無動于衷,而不妨再次主動伸出援助之手。事實上這種“后繼有人”的交際行為更能夠贏得大的“人情效應”,即使受助者一時無力給你回報,但你的行為風范,你的崇高秉性,已被更多的人所知曉。
天下沒有一次性的人情,是人就有良心,憑良心遠比憑計謀更容易獲得人心、積累人情。有時我們說,做人要方圓一點,并不是在處理人際關系時要多耍心眼,多動腦子,整天想著怎樣從別人那里撈到好處。從嚴格意義上說,這種人根本不懂交際,他要么利用別人,要么被別人利用。方圓就是要使自己靈活應對自己的人際關系,其宗旨是建立、維護一段友情。
什么人都可以成為朋友,但并不是什么人都可以成為好朋友。有的人與你交朋友看中的是你的錢,有的人看中的是你的權,有的人看中的是你的慷慨。有的人可以做生死之交,有的人可以做事業之交,有的人可以做點頭之交,有的人只可以做酒肉朋友……如果不加以區分,分別對待,在許多時候,你將會受到他們的傷害。
A、B兩個年輕人在旅行中相遇,他們無話不談,而且他們之間有很多共同的話題。一路上,他們很開心地談論著,就像老朋友一樣。
A說:“我們已經是好朋友了,我們以后應該互相幫助。”
B說:“是的,朋友是一生中最重要的財富。”
一會兒,他們就到了一片叢林中。正談笑風生的時候,突然從遠處走來了一只大黑熊。A大叫一聲“不好”,連忙爬上樹去,但B不會爬樹,趕緊喊A,讓他拉自己一把。但A好像沒有聽見似的,一個勁地往樹上爬,根本不理會他的喊叫。
黑熊越來越近,B見狀,急中生智,只好躺在地上裝死。黑熊看見地上躺著一個“死人”,用鼻子在他的身上聞了幾下,就晃悠悠地走開了。
看見黑熊走遠了,A才從樹上下來,很疑惑地問B:“剛才黑熊在你的耳邊干什么了?”
B說:“黑熊跟我說,交朋友要分等級,并不是什么人都可以成為好朋友的,只有分清楚等級,才可能少受傷害。”
交友不慎的例子太多了。一些職場上的人,在一些人的吹捧下、在一些酒桌上、在一些私下的場合,結交了很多的朋友。但這些朋友中,很少不是沖著你的權力來的。他們會千方百計地通過各種關系結交你,然后通過不同的手段套牢你,以通過你手中的權力為自己謀得更大的利益。很多人就在這樣的情況下,落入了朋友的圈套,最終害得自己身敗名裂。說到底,這還是沒有將朋友分類,區別對待的結果。
要把朋友分類,不是很容易的一件事情,因為人都是有主觀好惡的,所以很容易將真正的朋友理解成狼心狗肺,而將那些一肚子壞水的人當做可以推心置腹的好人,甚至將一頭狼看做是一只小白兔。但我們還是不能因此而放棄將朋友分類,我們可以隨時調整這個分類,以使它更適合實際情況。
要把朋友分等級,對于感情豐富的人而言比較難。這種人往往在對方還沒有將自己當做朋友以前,就先把對方當作了朋友,早就對他們投入了很深的感情。而且,對把朋友分等級的行為,他們覺得會有罪惡感。
但還是得分等級,為了自己的安全,為了自己的成功,為了不至于被朋友所傷害。到了一定的年紀,你自然就會冷靜下來,理性地看待朋友關系。那時,就不用克服什么障礙,自會進行分類了。
對朋友的分類,也可以簡單化,只分成可深交級和不可深交級。
可以深交的,你可以與他無話不談;不可深交的就應該保持一定的距離。就像是客人來了,你將他們請進客廳;推銷員來了,你讓他們站在門外一樣。
當你失意的時候,你可能不需要將朋友分等級,因為那時你的朋友可能會變得很少,能與你保持關系的朋友,也是很不錯的朋友;當你得意的時候,以前門前冷落車馬稀,現在是熙來攘往,絡繹不絕,這時就是你應該將朋友分分等級的時候了。
不論在什么時候,能將你的朋友很準確地分出等級,是避免因為朋友而造成傷害的最好方法。
上一篇:深淺有度,親疏有別
下一篇:狡猾做事靠算計求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