沒安排好行程,別急著出發
先賢說過,“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這句話講的是關于學習的道理,在我們處理事情時同樣適用。無論做什么,都要把努力工作和勤于思考結合起來,這樣你的付出和收獲才可能成正比。
人們成功的道路有很多,但是其中的道理卻是有跡可循的。有這樣一種說法,成功需要70%的資源或者技能,20%的堅持,還有10%的靈光閃爍。雖然所占比重不同,但缺一不可。如果沒有對一份工作的尊重與投入,就不可能掌握做好它所需的技能,沒有必備的技能,就無法催生思考,同時讓思想的火花促進事業的提升。沒有思考,就不會有符合客觀事實的總結,就像一輛沒有站臺的火車一樣,完全失去了行駛的意義。
人的精力是有限的,我們無法兼顧更多的事情。只盲目奔跑,而從不規劃自己行程的人,他的所有行為是受了運動神經的支配而不是大腦的支配。就好像猴子掰玉米,不能說它的動作不快、水平不高,但它不知如何正確地處理這些玉米,貪大舍小,最后還是只有一個玉米棒。
大多數人的生活狀態都是匆匆忙忙的,他們在鬧鐘的提示下起床、吃飯、工作、回家,從一個地方逛到另一個地方,事情做完一件又一件,好像做了很多事,但卻很少有時間從事自己真正想完成的目標。因為責任與方向不明確,一生都在為干活而干活,即使他們每一天的勞動都換來了相應的報酬,卻失去了可持續發展的長遠規劃。
美國一位大富翁到東南亞一個國家考察。他來到市中心的繁華商業區,看見一大清早街上很多人慌慌忙忙地擠車趕著去上班,富翁疑惑地問助手:“這些人怎么那么慌張,他們一天上班幾小時?”
“至少8小時,加上路上所用時間得10小時。”身邊該國的陪同人員答道。
“他們一天真有那么多事要做嗎?要花那么長時間?”
“大家都是這樣,”陪同人員說,“你們經商的不也是非常忙碌嗎?”
“不,”大富翁搖了搖頭,“人生每一階段有每一階段的過法,到了成熟的年齡,就不應該這么匆忙。因為他們肯動腦筋,做1小時的工作所得的報酬超過一般人做10小時所得的報酬。你想想,一個人如果成天忙于某一件事,累了就睡,睡醒又開始緊張地工作,如何談得上有新的創見呢?”
是的,每天不經大腦的忙忙碌碌,換來的只能是渾渾噩噩、一無所得。一年有365天,一天有24小時,并不會因為你是窮人還是富人而差了一分一秒。每個人都在努力工作,但是創造的價值不一樣,產生的效果也不一樣,那么究竟窮人差在哪呢?說到底還是效率的問題。成功者不一定整天都待在辦公室里,他們也要運動和休閑,但是一旦他們投入工作的時候,必定是全神貫注,能看到每一個微小的失誤,也不放過每一個可能的機會。而普通人做不了時間的主人,所以天天被動地與時光對耗。
現實生活中,衡量一個人成就的標尺不在于他工作了多長時間,而在于由他所創造的價值。工作沒計劃、缺乏條理的人,大量的體力和精力都是白白浪費掉的。他們將工作安排得亂七八糟、毫無秩序。他們早出晚歸,安排他們做什么他們就做什么,從來沒有時間整理自己的東西和自己的思想。長此以往,即便有了時間和自由,他們也會在慣性的作用下繼續過著一塌糊涂的日子。
高效率的先決條件一是要有計劃、有秩序,二是要分清輕重緩急。這一理念在生活中是極有實用意義的,例如你是一個營銷人員,新品上市初期,尋找經銷商是一件非常重要的工作,但面對一個陌生的城市和市場,你會怎么辦呢?你是下車后急于四處走街串巷,還是通過調查后,制訂拜訪計劃及合理路線?經驗豐富的營銷人員會從客戶中挑選出有意向、有網絡及實力的經銷商進行重點拜訪,用80%的時間溝通這20%的重點客戶。同時,為了不放棄那些潛在的經銷商,例如經營相關產品的小經銷商,只需要簡單地散發新品招商資料就可以了。
在具體的工作安排上,有個簡明而高效的法則值得我們借鑒。
每天晚上,拿出10分鐘的時間做出第二天的工作安排。把明天必須做的最重要的工作記下來,按重要程度編上號碼。早上一上班,馬上從第一項工作做起,一直做到完成為止。再檢查一下你的安排次序,然后開始做第二項。如果有一項工作要做一整天,也沒關系,只要它是最重要的工作,就堅持做下去。對于一些不明白的問題,一定要問個清楚、弄個明白,不要給任何事情留個不完美的尾巴。把這種方法作為每個工作日的習慣做法,成效自然顯現。
人生需要謀劃,事業需要謀劃,生活中的方方面面都需要謀劃。可以說,不會謀劃的人,就不會有成功的人生。古人說:“要先謀而后動。”謀劃后的行動,不但具有明確的方向性和目的性,而且具有可行性。在對多種方略進行運籌之后,才能有選擇地確定出一套最佳方略。在最佳方略的引導下,才可能創出最佳成績。
上一篇:杜絕彎路,就要正確評估自己
下一篇:愛搗蛋的孩子,精力充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