施恩不當便成施舍
在人際交往中,送人情、給人好處應該是互相的,且不可像做一錘子買賣那樣赤裸裸地一口一個“有事嗎”、“你幫了我的忙,下次我一定幫你”。這樣做就忽視了感情的交流,會讓人興味索然,彼此的交情也維持不了多長時間。要講究自然得體,不要故意“打埋伏”,以免被別人想:“和他做朋友,如果沒用處肯定會被一腳踢開!”
由于沒有穩定的工作,加之供兩個孩子讀書,何先生的生活一直不富裕。在一個大雪天,他去向村里的首富借錢。恰好那天首富興致很高,便爽快地答應借給他兩百元,并且還大方地說:“盡管拿著用吧,用不著還了!”何先生接過錢,小心翼翼地包好,就匆匆往家里趕。首富沖他的背影又喊了一遍:“不用還了!”
第二天大清早,首富打開院門,發現自家院內的積雪已被人掃凈,連屋瓦也掃得干干凈凈。他讓人在村里打聽后,得知這事是何先生做的。這使首富明白了:給別人一份施舍,只能將別人變成乞丐。于是他前去讓何先生寫了一張借條,何先生非但沒有生氣,反而顯得很感動。
何先生用掃雪的行動來維護了自己的尊嚴,而首富向他討債極大地成全了他的尊嚴。在首富眼里,世上無乞丐;在何先生心中,自己何曾是乞丐?把“施恩”變成了“施舍”,一字之差,高低立見,效果大大的不同。生活中經常有這樣的人,幫了別人的忙,就覺得有恩于人,于是就心懷一種優越感,高高在上,不可一世。這種態度是很危險的,常常會引發反面的后果,也就是:幫了別人的忙,卻沒有增加自己人情賬戶上的收入,正是因為這種驕傲的態度,把這筆賬抵消了。
古代有位智者郭解。有一次,洛陽某人因與他人結怨而心煩,多次央求地方上有名望的人士出來調解,對方就是不給面子。后來他找到郭解門下,請他來化解這段恩怨。
郭解接受了這個請求,親自上門拜訪委托人的對手,做了大量的說服工作,好不容易使這人同意了和解。照常理,郭解此時可以讓雙方去談話,自己可以走人了。但郭解卻沒有這么做,而是表現出了更高人一等的處理方法。
一切講清楚后,他對那人說:“這個事,聽說過去有許多當地有名望的人調解過,但因不能得到雙方的共同認可而沒能達成協議。這次我很幸運,你也很給我面子,我了結了這件事。我在感謝你的同時,也為自己擔心,我畢竟是外鄉人,在本地人出面不能解決問題的情況下,由我這個外地人來完成和解,未免使本地那些有名望的人感到丟面子。”他進一步說:“這件事這么辦,請你再幫我一次,從表面上要做到讓人以為我出面也解決不了問題。等我明天離開此地,本地幾位紳士、俠客還會上門,你把面子給他們,算作他們完成此一美舉吧,拜托了!”
人都愛面子,你給他面子就是給他一份厚禮。有朝一日你求他辦事,他自然要“給回面子”,即使他感到為難或感到不是很愿意。這,便是操作人情賬戶的全部精華所在。人們總是盡其全力來保持顏面,為了面子問題,可以做出常理之外的事。有句歌詞非常流行,“若是某些記憶使你痛苦,何不輕易地去遺忘它。”但是談何容易!在知道人們是如何地注重面子之后,還必須避免在公眾的場合使你的對手難堪,必須時時刻刻提醒自己不要做出任何有損他人顏面的事。
永遠記住一個物理的反應:一種行為必然引起相對的反應行為。只要你有心,只要你處處留意給人面子,你將會獲得天大的面子。所以,幫忙時應該注意下列事項。
(1)不要使對方覺得接受你的幫助是一種負擔。
(2)要做得自自然然,使對方當時或許無法強烈地感受到,但是日子越久越體會出你對他的關心,能夠做到這一步是最理想的。
(3)幫忙時要高高興興,不可以心不甘、情不愿的。如果你在幫忙的時候覺得很勉強,意識里存在著“這是為對方而做”的觀念,影響往往不好。而且,假如對方對你的幫助毫無反應,你一定大為生氣,認為“我這樣辛苦地幫你忙,你還不知感激,太不識好歹了!”如此的態度甚至想法都不要表現出來。
(4)幫忙時不要說得過于直白,挑得太明,以免令對方感到丟了面子,臉上無光;給別人已經幫過的忙,更不要四處張揚。
(5)幫忙時不可一次過多,以免給對方造成還債的心理負擔,甚至會因為受之有愧而與你斷交。
(6)給人好處還要注意選擇對象。像狼一樣喂不飽的人,你幫他的忙,說不定還會被他反咬一口。
如果對方也是一個能為別人考慮的人,你為他幫忙的種種好處,絕不會像打出去的子彈似的一去不回,他一定會用別的方式來回報你。對于這種知恩圖報的人,應該經常給他些幫助。如此一來一往,便可以把人情做活做透。
上一篇:改變環境,不如改變自己
下一篇:替上司背“黑鍋”的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