避開思路的陷阱
那是在多年前,愛因斯坦在作演講時對學生說:“有兩位工人,修理很舊的煙筒,當他們從煙筒里爬出來的時候,一位很干凈,另一位卻滿臉滿身的煤灰,你們猜誰會去洗澡呢?”
一位學生說:“當然是那位滿臉滿身煤灰的工人會去洗澡嘍!”
愛因斯坦說:“是嗎?請你們注意,干凈的工人看見另一位滿臉滿身的煤灰,他覺得從煙筒里爬出來真是骯臟。另一位看到對方干凈,就不這么想了我現在再問你們,誰會去洗澡?”
有一位學生很興奮地發現了答案:“噢!我知道了!干凈的工人看到骯臟的工人時,覺得他自己必定也是很臟的,但是,骯臟的工人看到干凈的工人時,卻覺得自己并不臟啊!所以一定是那位干凈的工人跑去洗澡了”
愛因斯坦看了看其他的學生,所有的學生似乎都同意這個答案。只見愛因斯坦慢條斯理地說:“這個答案錯的。兩個人同時從很舊的煙筒里爬出來怎么可能一個會是干凈的,另一個會是臟的呢?”
當一個人的思路受到牽絆時往往就不能十分清楚地找尋到一切事理的根源“邏輯”,要想找到邏輯,就要跳出“習慣上的桎梏”避開“思路上的陷阱”。
還有一個這樣的故事,是說有位教授向學生出了這么一道考題:一個聾啞人到五金商店買釘子,先用左手捏著兩只手指做出釘子的形狀。然后右手做出錘子的形狀。售貨員以為他要買錘子,便遞過一把錘子。
聾啞人搖搖頭,指了指自己左手的兩只手指,售貨員終于醒悟過來,遞上釘子,聾啞人高高興興地買到了自己想買的東西。這時候,又來了一應盲人顧客,他想買一把剪刀……
教授說到這里,停頓一下,提出下面這個問題:“大家能否想象一下,盲人是如何最簡單的方法買到剪刀的呢?”
聽過教授剛才的敘述,有個學生立即舉手回答:“很簡單,只要伸出兩個手指頭模仿剪刀剪東西就可以了。”
對于這應學生的回答,全班都表示同意。這時,只聽教授微笑說:“其實,盲人只要開口說一聲就行了。因為盲人并非聾啞人,自己能說話。而如果用手指模仿剪刀剪東西,自己反倒看不見。因此,請大家記住,一個人一旦陷入思維的誤區,鉆進牛角尖,智力就在常人之下。”
看來每個人做事之前,都應該好好地思考一番了,如果不那樣,就會讓自己既定的習慣束縛了自己。
上一篇:超越困苦后的余味
下一篇:“你是卑劣的運動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