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積跬步,無以至千里
在《荀子·勸學》中,還有著名的古文“不積跬步,無以至千里”,意思是,不積累一步半步,就沒有辦法到達千里的地方。比喻積累的作用,可以充實、豐富、完善自己。可用來論說學習工作貴在不斷積累。原文這樣寫道:
積土成山,風雨興焉;積水成淵,蛟龍生焉;積善成德,而神明自得,圣心備焉。故不積跬步,無以至千里;不積小流,無以成江海。騏驥一躍,不能十步,駑馬十駕,功在不舍。鍥而舍之,朽木不折;鍥而不舍,金石可鏤。蚓無爪牙之利,筋骨之強,上食埃土,下飲黃泉,用心一也。蟹六跪而二螯,非蛇鱔之穴無可寄托者,用心躁也。是故無冥冥之志者,無昭昭之明;無昏昏之事者,無赫赫之功。行衢道不至,事兩君者不容。目不能兩視而明,耳不能兩聽而聰。螣蛇無足而飛,梧鼠五技而窮。詩曰:“尸鳩在桑,其子七兮。淑人君子,其儀一兮。其儀一兮。心如結兮。”故君子結于一也。
這段話的意思是說,堆積土石成了高山,風雨就從這兒興起了;匯積水流成為深淵,蛟龍就從這兒產生了;積累善行養成高尚的品德,那么就會達高度的智慧,也就具有了圣人的精神境界。所以不積累一步半步的行程,就沒有辦法達到千里之遠;不積累細小的流水,就沒有辦法匯成江河大海。
駿馬一跨越,也不足十步遠;劣馬拉車走十天,也能走得很遠,它的成功就在于不停地走。如果刻幾下就停下來了,那么腐爛的木頭也刻不斷。如果不停地刻下去,那么金石也能雕刻成功。蚯蚓沒有銳利的爪子和牙齒,強健的筋骨,卻能向上吃到泥土,向下可以喝到泉水,這是由于它用心專一啊。螃蟹有八只腳,兩只大爪子,但是如果沒有蛇、蟮的洞穴它就無處存身,這是因為它用心浮躁啊。
因此沒有刻苦鉆研的心志,學習上就不會有顯著成績;沒有埋頭苦干的實踐,事業上就不會有巨大成就。在歧路上行走達不到目的地,同時事奉兩個君主的人,兩方都不會容忍他。眼睛不能同時看兩樣東西而看明白,耳朵不能同時聽兩種聲音而聽清楚。螣蛇沒有腳但能騰空飛起,鼫鼠有五種本領卻還是沒有辦法生存。
《詩》上說:“布谷鳥筑巢在桑樹上,它喂養七只幼鳥也能有條不紊。善良的君子們,行為要專一不偏邪。行為專一不偏邪,意志才會如磐石堅。”所以,正人君子的意志必須始終堅定專一。
也就是說,不管多大的成就,都要從平凡具體的小事開始慢慢累積,《老子·六十四章》中提到:“合抱之木,生于毫末;九層之臺,起于累土;千里之行,始于足下。”
這說明:很多人才能合抱的大樹,是從微小的樹苗生長起的;九層高的樓臺得靠一塊又一塊的土石堆積而成;千里之遙的路程,則是由腳下邁開的第一步開始的。老子和荀子一樣,認為羅馬不是一日造成,偉大的事業,必須從眼前的小處開始,經過日積月累才能完成。
做事和做學問一樣,都要靠累積。我們經常羨慕別人淵博的知識,卻忘了這并非一步登天,凡事都有由小到大、由低到高、由近到遠的發展進程,知識的累積也遵循了這個規律。
《晏子春秋·內諫》中“泰山之高,非一石也,累卑然后高”,這句話便以高峻的泰山為例,說明高山不是一塊石頭堆成,而自低處日積月累才能成為高山。
人有奮發向上的潛能和欲望,可惜懶惰散漫也存在我們的天性中,龜兔賽跑的故事就是很好的借鏡:抵達終點贏得勝利的不是善跑的兔子,而是那個不曾停下腳步,堅持而又專注的烏龜!
西漢劉向在《說苑·說叢》中以駿馬為比喻說:“騏驥日馳千里,鞭棰不去其背”,指駿馬之所以一天能跑上千里的路程,那是因為馬鞭不停地打在背上的緣故啊!
由此可知,除了要從小處著手,一步一步地累積成果之外,還要不斷鞭策自我,不斷前進。所謂“為山九仞,功虧一簣”,想要造九仞高的大山,若只差了最后一筐土,仍舊是功敗垂成。這就像明明是八百米的賽程,即使你在七百米已破了世界紀錄,若就此停下腳步無法堅持到底,也是前功盡棄。
上一篇:不在其位,不謀其政
下一篇:不能只有嘴上說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