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工作經常需要停下來想一想
多年前剛剛參加工作時,每天都覺得自己工作起來游刃有余,準時上班,準時下班,樂天而無憂。我的組長卻每天都會自覺加班,時間或長或短。雖然有時看上去并沒有什么緊急的事情,他也不像我們一樣準點離開辦公室。大家提到這件事都笑嘻嘻地背后議論他是“無事忙”,“營造勤奮員工形象”。
有一天,下班的時間到了,我也嘗試了一下,多逗留了幾分鐘,一試,才知好處多多。如今,每天10分鐘的“反省”成了我的必修課:總結當日的工作,列出第二天的計劃——即使第二天的事情非常煩瑣,也因為提前理清了思路而顯得有條不紊。
同樣道理,給自己留一個冷靜的周末,也有利于工作。有一個周五,我們原本要討論一個相當棘手的問題,而當天下午事情發展得更加復雜,我建議和其他地區的同事開一個電話會議討論解決方案。我的上司卻提議將會議延期到下周一,他說:“我不希望你們都帶著心事和壓力回家,好好和家人過個開心的周末吧。再說把事情緩一緩,靜觀它的發展方向,也許會更有利于解決問題。”
事后我的上司告訴我,這是他多年來總結出來的一條規律:在很多時候,“趁熱打鐵”并不是最有效的工作方法。在矛盾顯現的時候,應冷靜地觀察和傾聽,一方面等待事情的進展,一方面避免自己因沖動做出急躁的決策。“給自己留一個冷靜的周末”,很多時候矛盾都會在周一化解。
比爾·蓋茨在談到優秀員工的工作方式時,認為,優秀員工的工作方式是用大腦工作。的確,思考,是工作中最有含金量的部分。真正把工作做好的人,一定是個善于思考的人。
最早完成原子核裂變實驗的英國著名物理學家盧瑟福,有一天晚上走進實驗室,當時時間已經很晚了,他見他的一個學生仍俯在工作臺上,便問道:“這么晚了,你還在干什么呢?”學生回答說:“我在工作。”
“那你白天干什么呢?”
“我也工作。”
“那么你早上也在工作嗎?”
“是的,教授,早上我也工作。”
于是,盧瑟福提出了一個問題:“那么,你用什么時間思考呢?”
這個問題提得真好!其實,做任何事情,都不能只是悶頭去做,還要有專門的時間用來思考。要想一想:自己做得對不對、好不好,怎樣才能做得更好,等等。只有這樣,才能讓工作更上一層樓,而不是總在原地打轉。
很多老資格的公司職員習慣于只用手工作,因為這些工作他們已經很熟悉了,閉著眼睛都能做好。然而只用手工作會使人們把10年當做1天來過,10年過后,他們只掌握了一種工作方法。也就是說,10年來他們在自己的工作上沒有任何進步。這對于人才競爭日益激烈的現代人來說,是非常不利的。
勤奮工作不僅是要盡善盡美地完成工作,還必須用你的眼睛去發現問題,用你的耳朵去傾聽建議,用你的大腦去思考、去學習,把10年真正當做10年來過,那么10年之后你所具備的才能還愁不被老板所賞識嗎?其實根本用不了10年,3年、5年你可能就被提拔和重用了。勤奮工作不是機械地工作,而是用心在工作中學習知識,總結經驗。
可以說,思考是需要經常進行的。我們應該根據工作的需要,或多或少地進行反思和總結,以促進我們的工作。
只有經常反思的人才能進步。每天進行心靈盤點,時刻進行自我檢查與審視,及時知道自己近期的得與失,思考今后改進的策略,從而才能取得更出色的業績,事業才能得到更長遠的發展。
日本“保險行銷之神”原一平每天晚上8點進行反思,并將之列入每天的計劃,把反思當成每天的工作,最終摘取了日本保險史上“銷售之王”的桂冠。
時下,許多企業、團隊都很注重養成自我反思的習慣,這樣既提高了企業員工的美德修養,起到修身養性的目的,也能讓員工認識到工作中的缺點和長處,從而發揚長處,改正缺點,以達到增強行業的凝聚力和提高工作效率的目的。作為一名員工,要嚴以律己,在日常工作中,要經常進行自我反思。
上面的故事還啟示我們一個道理:任何一件事,從計劃到實現的階段,總有一段所謂時機的存在,也就是需要一些時間讓它自然成熟的意思。無論計劃是如何的正確無誤,總要不慌不忙、沉著冷靜地等待其他更合適的機會到來。假如過于急躁而不甘等待的話,經常會遭到破壞性的阻礙。因此,無論如何我們都要有耐心,壓抑那股焦急不安的情緒。
過來人的點撥
有時候,把心情沉淀下來,給自己更多一點時間冷靜地全面思考,可能對事情的認識會更加周全,做起事情來成功概率也會更大。
上一篇:工作由細節組成,細節不能“掉鏈子”
下一篇:工作要克服“拖拉”的本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