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群體性孤獨中脫穎而出
雪莉·特克爾是美國麻省理工學院的著名教授,她專注于社會學和心理學研究。她的學術研究和出版物,為我們揭示了互聯網的飛速發展對人們的生活,尤其對人際關系,產生了雙重影響:互聯網大幅降低了人與人之間的溝通成本,讓人們雖然身處世界的不同角落,也能獲得彼此更加密切的社會交往;但同時,互聯網也強化了真實世界中人與人之間的疏離感。
你肯定有過這樣的經歷:一群朋友聚餐,很多人的眼睛都離不開自己的手機屏幕,不斷地通過微信或其他社交工具和不在現場的人緊密聯絡,卻顧不上加入現場的談話,以致整個聚餐顯得很安靜。
互聯網正在改變每一個人的社交狀態,讓很多人進入了群體性孤獨的狀態。
如今,人與人之間的聯系并不取決于物理上的距離,而取決于可以使用的社交工具。不論身處何處,只要打開社交媒體,就可以立刻從現實中逃離,進入虛擬世界,完成一次“精神隱身”。
我們在朋友圈曬照片,在微博上發雞湯文,在虛擬世界里精心地包裝自己。我們之所以愿意在虛擬世界的社交上花那么多的時間,是因為我們對自己的虛擬形象有更大的掌控力。很多在現實世界無法做到的事情,我們都可以在互聯網上輕易實現。
互聯網提供了一種理想以及虛擬身份,讓很多人沉迷于此,甚至忘記現實世界的社交。網絡社交為我們帶來的,更多的是一種碎片化的單薄社交。雪莉在她的研究中驚奇地發現,現代人在社交網站上可以擁有成百上千所謂的好友,但如果被問到遇到緊急情況會向誰求助時,越來越多的人表示唯一的選擇就是自己的家人。
除了影響正常社交之外,互聯網還助長了自我中心主義的情結。特克爾發現,人們越來越多地需要通過他人的肯定來尋找自我。她將社交網站的哲學總結為六個字:“我分享,故我在?!痹诨ヂ摼W中,人們真實、復雜的一面被縮小了,完美、精致的一面則被放大了。在分享的過程中,人們滿足了自己被重視、被認可、被崇拜的需要,甚至漸漸產生一種自帶光環的幻覺。簡單地講,互聯網造就了一個人人自戀的時代。
這就導致一個問題:當人們習慣了虛擬世界中的交往關系,回到現實世界時,他們的情緒會更加低落。人們開始逃避現實,渴望回到虛擬世界中,這樣他們就又能成為那個更簡單、舒適的自己了。不過,這樣一來,人們就不可避免地落入一種惡性循環:網絡中越喧囂,現實中越孤獨。
群體性孤獨讓人們越來越缺失在現實世界的社交能力,當其他人的社交意愿和機會下降時,無疑給你提供了更多、更容易成功的機會。只要你稍加重視,掌握社交的秘訣,你就能比大多數人更容易獲得社交成功。
所以,你需要放下虛擬世界,脫離群體性孤獨,掌握真實世界中的社交主動權。
上一篇:什么樣的人,會被企業競相聘用
下一篇:付出者與獲取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