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完美,才是人生最真實的樣子
據說在瑞士的洛桑,曾舉辦過一個“最完美女性”的研討會。與會者將南北半球、東西方的女人做多項對比,最后得出結論——最完美的女性應該擁有:意大利女人的頭發、瑞士女人的手、希臘女人的鼻子、美國女人的牙齒、中國女人的腳……當然,除了這些標準的外表,最完美女性還必須擁有德國女人的持家本事、法國女人的精湛廚藝、中國女人的溫柔嫵媚……眾所周知,無論是上帝還是女媧,即使只創造一個女人,也很難將所有的優點都集中在這一個女人身上。研討會最終得出的結論是,在這個世界上,最完美的女性根本不存在。
追求完美,是人的共性。很多人為了達到完美,容不得自己有一點兒瑕疵,不僅令自己很累,也讓周圍的人很緊張。其實,不完美才是真實的人生。風華正茂的青年,功課好,人緣佳,但或許正為自己的身材苦惱;職場上拼搏的白領,工作努力,業績優秀,可能正因升職失敗苦惱……。佛教上有“婆娑世界”一說,婆娑,是遺憾的意思。說明這個世界本身就是有令人遺憾或不完美的地方;基督教則更認為“這世界充滿了原罪”。不管是不是佛教徒徒,是不是基督徒,都應該坦然面對人生路上的“不完美”,接受所有的“缺憾”和“不完美”,勇敢地面對生活,面對事業,面對人生,而不是緊盯著自己的不完美,整天失望或抱怨,更不是羨慕別人的同時抱怨命運對自己如何不公。
足球運動員馬拉多納在阿根廷球迷心目中是神話或傳奇的化身;可是,球技近乎完美的他,卻有著諸多不完美的地方。年輕時脾氣暴躁,經常因為犯規吃紅牌;三十多歲時,因對判罰持有異議,居然像個孩子一樣,當場嚎啕大哭。步入中年,脾氣似乎改好很多,誰知又爆出他服用禁藥以及吸毒事件的丑聞……盡管如此,當馬拉多納坦誠向公眾承認自己的錯誤時,球迷和市民們,并沒有因為他的這些不完美,甚至令人難以接受的缺點而不再喜歡他。
真實本身就意味著不完美。玫瑰花很香,可它會凋謝;塑料花四季一個顏色,可它沒有生命力;罌粟花很漂亮,也很香,可它卻有毒。
世界電影大師卓別林,幼年喪父,人又長得矮小瘦弱,相貌丑陋,也沒有受過正規教育;然而,這些別人眼里無法接受的缺憾,并沒有成為他成功的障礙。別人眼中的不完美,恰成了他獨有的標志。矮個子,圓頂禮帽、竹手杖、大皮靴,鴨子式的走路姿勢,都是別人所沒有的。
跟卓別林一樣,每個人都有自己不完美的地方。有先天的,有后天的。不論先天的,還是后天的,都不需要因此而耿耿于懷,心情郁悶。要知道,這些不完美,并不是什么特例,更不是上天對你的不公。真實的生活,本來就是這樣。梅遜雪三分白,雪輸梅一段香。正是這些不完美,才使完美顯得格外誘人。世間萬物沒有絕對完美的。正是因為人生的不完美,我們才有了奮斗與拼搏的動力。這些“不完美”,是為了讓我們正視自身的缺點與不足,加以改正或改善;何況,我們眼里的缺點與不足,未必都是真的缺點與不足。卓別林成功的例子不是已經很說明問題了嗎?
事實上,令我們為之感動的,常常是那些“不完美”所帶來的缺憾。
我們為項羽的英雄氣概所折服,又為他的烏江自刎而扼腕,我們為“戰爭之神”的拿破侖叫好,也為滑鐵盧戰役中失敗的他遺憾……因為這些“不完美”,才有了人類的遺憾,才有了那些感人至深的故事。面對弦月,偉大詩人蘇軾也會感嘆“人有悲歡離合,月有陰晴圓缺”。就連人類歷史上,那些流傳千古、萬人頌承的愛情故事,也與不完美息息相關。試想,如果當初羅密歐沒有服下毒藥,而是與朱麗葉步入婚姻的禮堂,白頭到老,又會有多少人來歌頌他們偉大、高尚的愛情?如果梁山伯與祝英臺,沒有化蝶成仙,而是執之子手共度余生,那后世也不會為之哀怨動容……正是這些遺憾、不完美,成就了我們世世代代動人心弦的美麗愛情。
不完美,或許會帶給你煩惱,但更能給予你前進的動力;不完美,恰恰是詮釋另一種美,就像斷臂的維納斯。中國臺灣林清玄曾說:“你有一些未完成的遺憾來溫存,既不求全,也不責備,隨線而不隨俗,隨意而不隨便。如空中蒼鷹,順氣流飛開;如海中游魚,隨浪濤而自由自在,未完成才是人生。”
上一篇:不同的人有不同的幸福法則
下一篇:不幸并不可怕,可怕的是不能正視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