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次復活,從清零開始
在當代中國的創業史上,史玉柱無疑是最具傳奇色彩的人物之一。曾經有人說,如果要拍一部好萊塢式的商業電影的話,史玉柱無疑是最好的題材。1989年,史玉柱以四千塊錢起家,僅用了短短6年時間便位居福布斯“中國大陸富豪排行榜”第8位;可是,轉瞬間財富付之東流并淪落為負債2.5億元的“中國首負”;然而,沉寂兩年后便東山再起,其輝煌程度甚至還超過了當年的鼎盛時期,成為了當代中國“鳳凰涅槃”的樣板。在史玉柱身上,除了他的那些技術層面的東西外,更值得敬佩的則是他的精神,一種勇于面對失敗,敢于承擔責任、頑強拼搏的精神。“我覺得失敗之后可能有兩種人,一種人是精神上被打擊得太狠了,一蹶不振;另外一個是失敗了,但是精神還在,頑強的精神還在。只要精神還在,完全可以再爬起來。我一直有一個概念,失敗是成功之母,成功是失敗之父。”在2007年征途公司上市當晚,史玉柱這樣總結自己。
曾有企業家自豪地說,“如果是現在把我歸零,我仍然可以再來一次”。然而,史玉柱則是在資產為負數,甚至負得還很多的情況下站起來的。應該說,他是中國迄今為止唯一經歷了“大起——大落——又大起”這樣一個完整過程的著名企業家。
史玉柱從廢墟中崛起的故事,突顯出“執著與毅力”的魅力與價值。事業的跌宕起伏、世間的是非議論,唯有敢與苦難做伴的人,才能從跌倒的陰影中爬起來,邁向成功。
有人士總結說,一個追求成功的人所要擁有的勇氣一共有四種,它們是:不畏失敗,敢于嘗試;承認錯誤,從失敗中學習;遠離恐懼,挑戰困難;勇于放棄已經獲得的東西。
如果具備了以上這四種勇氣,再好好挖掘自己的智慧,發揮這些勇氣的作用,那么,面前的道路必定是條康莊大道,你會實實在在地體驗到“鵬程萬里”的自由與豪邁。
不畏失敗,敢于從零開始,才能迎來絕望后的希望,才能迎來生命的第二次“復活”。中國近代著名的政論家梁啟超說過:“進取冒險精神,人有之則生,無之則死,國有之則存,無之則亡。”也許讀者會覺得,這里的“生死存亡”說得太嚴重了。但是,不要忘了,在梁啟超所處的清朝末年,也許只有用激進的思想才能喚醒沉睡的中國。如果將這種思想放到今天,可以這樣理解:進取冒險的精神是勇氣的一種體現,一個人擁有它就會獲得成功,失去它就會走向失敗,一個企業擁有進取的精神就會贏得市場,失去它就會被市場淘汰。
有個人說:“讀《拿破侖傳》時,你只需要看六頁就行了。”拿破侖之所以能成功,全在于他的堅韌,不認輸精神。《拿破侖傳》的第六頁正好講到拿破侖跟同學打架。拿破侖個子矮,打不過,但是他下定決心,就是被打死了還要繼續。這種“自殺性襲擊”讓同學害怕了,只好道歉了事。所以后來,即使拿破侖即使被打敗流放了,也會重整旗鼓,東山再起。
明朝歷史學家談遷28歲時,母親亡故,他在家守喪期間,讀了不少明代史書,覺得這些書之間矛盾之處太多,其中每本書都有錯漏,因此立志編寫一部真實可信、符合明代歷史事實的明史。在此后的26年間,他長年背著行李,步行百里之外。到處探訪書籍,隨身總帶著梨棗,以備饑渴。披星戴月,廣搜資料,終于花費了5年的工夫完成初稿。以后陸續改訂,又經過26六年不懈的努力,撰成了四百多萬字的歷史巨著《國榷》。豈料兩年后,書稿被小偷盜走,他滿懷悲痛,發憤重寫。經4年努力,終于完成新稿。為了使新書更加翔實,年近花甲的他,攜第二稿遠涉北京,走訪明朝遺臣、故舊,搜集明朝遺聞、遺文以及有關史實,并實地考察歷史遺跡,加以補充、修訂。書成后,署名“江左遺民”,以寄托亡國之痛,使這部嘔心瀝血之巨作得以完成。
談遷窮其一生完成《國榷》的毅力讓人驚嘆。他知道失去的,并不是沒有痕跡,只有從新開始,更加努力認真才能對得起前半生的努力。
還記得“長風破浪會有時,直掛云帆濟滄海”的詩仙李白嗎?記得他大呼“仰天大笑出門去,我輩豈是蓬蒿人”的自信嗎?記得他高歌“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盡還復來”時的不屑嗎?
在困難面前,我們要擁有像李白那樣的自信去面對困難,面對生活中的挑戰。世界上沒有過不去的坎兒,要學習“竹杖芒鞋輕勝馬”的蘇東坡,他豁達、大度地吟唱“大江東去浪淘盡,千古風流人物”,他用平淡去面對愁苦的人生,讓愁苦從他悟性非凡的心中只作穿行而從不停滯。蘇東坡超然的智慧,來源于其擁有的一顆平常心,一顆以不變應萬變的心靈去接受上帝的贈予——苦難。
苦難并不可拍,苦難是一次優勝劣汰的考驗。我們常說某人被困難打倒,而再也爬不起來了。可有時,我們要時時學會主動給自己清零,這不是對前方困難的妥協,而是爭取第二次重生的機會。
哈佛大學的一位校長來中國大學訪問時,講了一段自己的親身經歷。有一年他向學校請了3個月的假,然后告訴自己的家人,不要問我去什么地方,我每星期都會給家里打個電話,報個平安。然后這位校長就去了美國南部的農村,去農場干活,去飯店刷盤子。在田地做工時,背著老板吸支煙,或和自己的工友偷偷地說幾句話,都感到很高興。最后他在一家餐廳,找了一個刷盤子的工作,只工作了4個小時,老板與他結了賬,對他講:老頭,你刷盤子太慢了,你被解雇了。這位校長回到哈佛后,回到自己熟悉的工作環境,但感到換了另外一個天地:原來在這個位置上是一種象征、是一種榮譽。這3個月的生活,重新改變了自己對人生的看法,讓自己復了一次位,清了一次零。
人生就像是個茶杯,裝得太滿了不好,我們只有讓自己處在一種空靈的狀態,處在一種沒有負擔的狀態,處在一種沒有污染的狀態,才能像一個空杯子一樣,給杯子里裝進智慧,裝進創造力。如果一個杯子滿了,沒有空間了,它就變成了一個沒有用的杯子。
所以說,無論面臨成功或者失敗,我們都得學會給自己“清零”,抖抖包袱,輕松上路。
上一篇:你愿意結束什么換取需要的結果
下一篇:等待,唯一的收獲是年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