喚醒內在的力量
很多人認為“我不夠好”,背后其實是自我羞愧感在作祟。一個人為什么會覺得自己“不夠好”呢?
美國社會學家查爾斯·霍頓·庫利,在他1902年出版的《人類本性與社會秩序》一書中提出了“鏡中我”的概念。他認為,人的行為很大程度上取決于對自我的認識,而這種認識主要是通過與他人的社會互動形成的。他人對自己的評價、態度等,是反映自我的一面“鏡子”,每個人都會通過這面“鏡子”來認識和把握自己。
所以,一個人覺得自己“不夠好”的這種認知,很大程度上也是來源于他人對自己的評價和態度,尤其是父母。
一個人在小時候,會特別看重和依賴父母對自己的關注和態度,父母就是自己的最高權威。所以,他跟父母的連接程度,以及他對父母的感覺,會影響著長大后他面對權威時的反應和狀態。
很多人找我做個案時都會跟我說,“為什么當我面對像老師、領導這樣的權威時,就覺得特別地不自信,總想往后退縮、回避,甚至害怕呢?”其實這種情況,就是因為這個人小時候在面對自己父母雙方或其中一方時,都會有一種緊張、感覺到不被接納,然后把這種感受投射到了自己成人世界里的權威角色上,就形成了面對權威人物時的緊張、自卑、退縮和害怕。
父母什么樣的行為會讓孩子有自我羞愧感呢?就是無論孩子做什么,父母都要去糾正和干涉。比如,父母經常跟孩子說:“別跳!”“別鬧!”“別摸!”“別傻笑!”“別打小朋友!”“別把飯弄得到處都是”……就是一個孩子無論做任何事情,都會被阻止、被批評,或者被要求。慢慢地,孩子得出了一個結論就是;我不夠好,不然我的父母為什么總要來糾正我呢?
所以,如果一個孩子時常感覺到父母對他的行為予以糾正,他就會把那些糾正解讀成:我不好、我很笨,我又做錯了……
隨著孩子的長大,那些儲存在潛意識里的信念,就開始影響他所有的行為和反應,甚至他會無意識就呈現出這種認知:我是不夠好的,我是笨的,我總是做不好事情……這些就是一個人自我羞愧感產生的主要原因。
自我羞愧會帶來哪些影響?
那些關于自己“不夠好”的認知和觀念,會給自己制造很多的緊張和緊繃感,同時也會變得不自信,削減智慧,慢慢演變成自我批評。
生活里,你內在可能會出現這種自我責備和自我羞愧的聲音。它不是那么強烈,卻好像一種慢性病,一點一點吞噬、消融著你內在的力量,慢慢地你發現自己變得越來越無力。
那么,如何消除自我羞愧感呢?要給自己補上從小到大缺失的自我確認和自我接納,要更多地對自己的生命存在本身說“是”。
每個生命來到世上的時候,都是全然接納自己。一個小嬰兒來到這個世界,不管有沒有人歡迎他、是否被祝福、是否被接納,他都有著很強的自我存在感,全然展示著自己、表達著自己,該哭就哭,該高興就高興,也不管有沒有人待見他,他的那種哭和笑都是在對生命存在說“是”!
小嬰兒那種坦然松弛、泰然自若的狀態,讓人看了都感覺那么美好!他是怎么做到的呢?就是對自己存在的那份接納,他根本不需要改變自己,那就是他本身的樣子。
接納自己,才能真正地根除你的羞愧感。因為羞愧感不是源于你做錯了什么,而是源于你不接納自己、不想做自己。
所以,只有當你對著鏡子,接納如實如是的鏡中的那個自己,發自內心地知道那就是獨一無二、完美的自己,對他沒有任何評判、嫌棄和想要改變的心的時候,你才真的去除了羞愧感。
那個時候你會知道,真正的美是那么的不可思議!你可能沒有戴美瞳、沒有化妝,你也沒有去修飾自己的臉形,做抗衰除皺,但是你眼睛里就閃耀著光,它清澈、純凈,像星星一樣閃亮;你的臉上就洋溢著一種光輝,讓人看了就內心里為之感動,一生難忘。你的美無法用言語來形容,因為那是你由內而外散發的,超越了任何的外在美。
這就是一個人完全接納自己之后,所散發出來的那種美和力量。
所以,從今往后,每當內在自我評判的聲音響起,立刻叫停,就對自己說一句話:我就是這樣的!說這句話的時候,是全然地接納、認同,是真的對自己的欣賞。
你要這樣來看待自己,才能夠真正地連接上你的“真我”,才能讓自己內在的生命之光散發出來。
上一篇:和領導說話,兜完真話得留底兒。
下一篇:壞到最后只能轉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