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堪一擊是因為不肯接納不完美的自己
人是不完美的,這是事實。但有些時候,人的痛苦根源就在于不肯接受這個事實。父母不肯接受不完美的孩子,便會對孩子有諸多要求、苛責和打擊。孩子若不接受不完美的自己,也會對自己產生不滿的情緒或過高的期望,而在遭遇負面評價或挫折失敗時就會對自己灰心失望,陷入自責,甚至一蹶不振。
假如兩個孩子同樣考了80分。A覺得雖然考得不是很好,但比之前已經有所進步,鼓勵自己下次繼續努力。在面對父母的批評時,雖然也會不高興,但還是會用同樣的話來寬慰自己。但B在看到成績的那一刻,就猶如五雷轟頂,內心戲開始上演:我為什么沒有達到預期的目標?我為什么不能考得更好?我為什么不能讓父母滿意?于是不停自責,痛苦不安。這個時候,父母又批評了他,他的痛苦猶如雪上加霜,好幾天緩不過勁兒來。當A已經調整好情緒,重新投入學習中去的時候,B還陷在負面情緒中無法自拔。
顯然,A的心理修復能力更強,內心更為強大,強大的原因就在于他接受了不完美的自己。表面上看來,A只是懂得自我安慰,但自我安慰在心理學上又叫作“與自己和解”。就是接受真實的自己,不與不完美的自己為敵——較勁兒。所謂較勁兒,就是明明自己是這樣的,非要讓自己變成那樣——為了滿足自己或別人對自己的期待。
如同父母心目中有“理想小孩”一樣,孩子心目中也有一個“理想的自己”。當真實的自己與理想的自己有差距時,自己便感到失望、受打擊。所以,樂觀的人不是對未來樂觀,而是對自己樂觀,是他們接受了那個不夠好的自己。
內心強大的人內心是和諧統一的,就是“我只有一個我,一個真實的我”,而不存在兩個我——一個真實的不完美的我和一個完美的但不真實的我。如果人有兩個“我”,這兩個我便會打架——完美的我對真實的我失望,而真實的我永遠無法達到那個完美的我。這個時候,人的內心就分裂了,就會感到痛苦,這就是內心不強大的來源。
但人為什么有兩個自我呢?為什么看不清真實的自我這個真相呢?為什么會期待理想的我這個假象呢?我們針對解決辦法來剖析一下。
1.“理想的我”是父母的期待
誰制造了孩子內心的分裂?有時,是父母。父母心目中有一個“理想小孩”,把這個“理想小孩”投射到孩子身上,要求孩子做到。在日復一日的滲透中,孩子漸漸接受了這個“理想小孩”的存在,并把他當作理想的自己去追求,忘記了那個不完美的自己才是真實的自己。這個“理想的我”是父母強加給孩子的。
對“理想小孩”的期待不僅讓父母對孩子諸多挑剔和指責,也讓孩子看不清真正的自己。我們可以要求孩子循序漸進地進步,但未必是朝著父母期待的方向,也不一定能達到父母期待的程度。你要求孩子越來越趨向完美,以為孩子會因完美而強大,卻不知這恰恰是孩子脆弱的根源。因此,放下對“理想小孩”的期待,你能接受不完美的孩子,孩子才能接受不完美的自己。
2.真實的我并不是無所不能的
理想的自己可能源于父母,也可能源于孩子自己。孩子天生就有全能自戀感,如果在孩子成長的過程中,父母過度滿足孩子或過度夸獎孩子,就會造成孩子的自戀感爆棚,認為自己無所不能,什么事情都能做到,要什么都能得到,對自己期待值過高。這時,一旦遭遇失敗、拒絕等打擊,便會無法承受。
所以,必須讓孩子認識到,“真實的我”并不是無所不能的,真實的自己并不完美。在嬰兒時期,父母要充分滿足孩子的全能自戀感,那是為了讓孩子擁有自尊和自信。但隨著孩子漸漸長大,就必須讓孩子認識到“全能自戀感”是不現實的,這世界上一定有些事情是自己做不到的,有一些東西是自己得不到的,一旦孩子認識到這一點,才能真正接受失敗和挫折。
自戀感這個東西沒有不行,過多也不行。從小到大,我都是一個頗有“自戀感”的人,這種自戀感導致我做一些事情時會有一種“盲目自信”,這里的盲目自信是褒義詞,就是我相信我能做成一件事,哪怕我從來沒接觸過,我也敢于去嘗試,而且我最終真的做成了。但是,有些事情我卻失敗了,這時我也會有一種很強烈的挫敗感。后來我認識到,有些事情我確實能夠做到,這是事實;但有些事情我的確做不到,這也是事實。我只有接受這兩種事實,才能真正地接受自己,避免痛苦。這才是真正的內心強大。
真實的自己就是這樣,有些事情在努力后確實能做到,有些事情在努力之后確實做不到,這是每一個人真實的自己。如果我們能夠引導孩子認識并接受這個真實的不完美的自己,那么孩子就比較容易面對失敗。
3.建立對自己的合理期待
所謂合理期待就是,為自己設立的目標跳一跳就能夠著,而每一次夠著目標就會增加自己的成就感和自信心。不合理的期待則是設立的目標怎么跳都夠不著,這就會帶來挫敗感。無論是父母投射的“理想小孩”,還是孩子的全能自戀感爆棚,都會使孩子形成對自己的不合理期待。久而久之,就會形成完美主義傾向——只能接受事物的最好狀態,不能接受事物的不夠好的狀態。所以,接納不完美的自己要建立在對自己的合理期待上。
4.“放過”昨天的自己,把能量用在明天的自己身上
心理修復能力差的孩子愛與昨天的自己較勁兒:我為什么沒好好學習,我為什么沒珍惜時間,我為什么沒聽老師的話;如果我好好……現在就會如何如何。他們用這樣的句式為自己建造一個后悔和自責的牢籠,終日陷在過去那個不夠好的自己帶來的不夠好的結果中無法自拔。自然也就沒有心理能量用在當下,用在明天。但是,昨天的自己再不好,也無法改變,不“放過”昨天的自己,就是不給明天的自己機會,那么明天的自己同樣會讓自己后悔。
所以,讓昨天過去,不管它好或不好,內心強大的人永遠著眼于當下和明天,只有今天和明天是可以把握的。如果把注意力集中在今天和明天要做的事情上,就會很快從昨天那個不夠好的自己帶來的負面情緒中掙脫出來。
除了接受不完美的自己,孩子還要勇于接受不完美的別人,不完美的事物,在這個基礎上,再去追求更好的自己,更好的事物,這樣,才更容易變得內心強大。即不追求完美,只追求進步,那么孩子就永遠不會對自己和這個世界失望。
上一篇:一切皆有可能
下一篇:不抱怨,尋求積極的方法表達情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