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對疑心重重的人,多給予其安全感
多疑的人往往內心缺乏安全感,對別人的行為和目的總持著懷疑的態度,心中總是疑云重重,所以這樣的人往往感覺與其交往的人懷著異心,或者別人說的兩句話也要分析過來、琢磨過去,看別人有沒有言外之意。
跟敏感多疑的人相處往往也是困難的,因為跟他們在一起時,說話總要小心翼翼,一個笑容甚至眼神也能被他們理解成嘲笑或者敵意,跟他們交往往往很壓抑,但世界上總有各種不同性情的人,你也許就會遇到一個多疑、敏感者,怎樣相處才能讓雙方都感覺舒適呢?
說話做事都坦然就能夠逐漸減少他的疑心。越是說每句話都看他的臉色越容易引起他的疑心,因為他在潛意識中就認為,會看人臉色說話的人必然心思細密。說話不在意者,他會認為,這個人沒有心眼,就是個大大咧咧的人,說什么都是自己的心里話,自然就不會加以懷疑了。越是與敏感多疑的人談話越應該直視對方,話語坦誠,神情不要躲閃,說話不要拐彎抹角,而應直來直往。
話題應該多涉及對方感興趣的地方或者對方的優勢,多以贊揚、鼓勵之類的正面語言去談論或敘述。這樣他就會認為,你的心理起碼是光明的,因為你對別人的評述都是看正面的,說明你心中的黑暗面比較少,自然能夠消除對方的懷疑。再者,贊揚對方還能夠樹立他的自信,從而減輕多疑心理,因為多疑是自卑心理產生的,因為對自己不滿,所以對他人也沒有把握,就產生了懷疑。
英國哲學家培根說過:“猜疑之心猶如蝙蝠,它總是在黑暗中起飛。這種心情是迷陷人的,又是亂人心智的。它能使人陷入迷惘,混淆敵友,從而破壞人的事業。”既然猜疑之心總要在黑暗中起飛,那么,把你的言行都放到光明的地方任憑對方審視,也未嘗不是一個消除對方疑心的方法。
歷史上,大人物往往容易患多疑癥,而且越是有野心且處在危險境地的人就越容易多疑。曹操刺殺董卓未遂,逃回家鄉,途中借宿呂伯奢家中,在屋中突然聽見后院磨刀霍霍的聲音,又聽見人說“綁起來再殺”,就懷疑呂伯奢要謀害自己,于是沖出去將呂家上下都殺光了,結果搜查到廚房才看見一頭豬被綁在這里準備宰殺,才知道自己疑心過重錯殺了好人。
很多時候,人們之所以出現猜疑,與有些人喜歡故弄玄虛或者樂意給別人制造“驚喜”有關。遇到多疑的人,一定要首先將自己的行為講清楚原因和目的,不要讓他猜,尤其是對好些身處險境的人更應該如此。當然,野心重且身處上位的人,當不能掌握屬下的時候或者被“功高震主”的時候,也容易有猜疑之心,這樣的人只要給他足夠的安全感,就能消除其疑心,與他和平相處。
秦國大將王翦不但用兵如神,而且善于揣測上位者的心思,消除對方的疑心。秦始皇開始時向王翦請教攻打楚國需要多少人馬,王翦說需要60萬,而將軍李信說只要20萬,王翦并沒有說什么就稱病回家了。結果李信大敗,秦始皇親自找到王翦要他帶兵,王翦就借機向秦王要求賜給他良田美宅才肯出戰。秦始皇說道“你好好打仗,害怕委屈你嗎”,王翦回答道“為大王將,有功終不得封侯,故及大王之向臣,臣亦及時以請園池為子孫業耳”。于是,王翦帶兵60萬出征了,途中又五次向秦始皇要“園池”。手下開始鄙視他的為人,王翦道出了其中緣由“秦王生性多疑,現在把全國所有兵力都給了我,他不會完全放心。我向他討要房子和地,明里是自己為兒孫打算,實際上是表自己的忠心和沒有野心而已”。的確,秦始皇聽了王翦的要求,認為王翦為人太小氣,這樣小氣的人野心自然就小,對自己的威脅當然也小,于是放心地放他去帶兵。
心理應用:
上一篇:靜下心來努力奮斗
下一篇:音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