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白金錢和幸福的關系
金錢和幸福的關系就像井與水的關系。有井的地方就一定有水嗎?擁有足夠多的金錢就一定幸福嗎?反過來,沒有井的地方就一定沒有水嗎?沒有足夠多的金錢就一定不幸福嗎?答案顯然是否定的。擁有金錢可以讓生活過得更滋潤更寬松,但幸福,并不僅是金錢可以代表的。
看過一個關于幸福的社會調查,在調查問卷的結果分析報表上有一組令人意外的數據——家庭月收入在3000元以下的被調查者,認為目前的家庭生活幸福(含“稍幸福”“幸福”“很幸福”3項答案)的高達90.48%,其中覺得“很幸福”的竟有38.10%。相對于此,家庭月收入在3萬元以上的被調查者則有半數認為他們的家庭生活并不幸福。是什么造成了幸福與金錢之間不成正比的關系呢?有專家介紹,人們的幸福感只有15%來自金錢的力量。有錢,并不一定能買到幸福。
吳先生來自北京的某個小區,今年28歲。他的月收入在6000元至10000元之間,他妻子的月收入略低于他。按道理這是個典型的小康之家,但夫妻倆卻認為自己的家庭生活并不幸福。是什么令他們感到不幸福?吳先生認為,雖然家庭收入穩定,但自己和妻子都忙于工作,交流的機會很少,在一起時又找不到話題。自己和妻子都意識到了這點,卻沒有解決的辦法。所以對他來說,生活的大部分內容就是工作了。
來自南京的劉小姐說,大學畢業時,她的薪資期望值是每月1500元。5年后,當她進入白領圈、一個月領6000元薪水時,她發現工資也只是夠用而已。和5年前比起來,她在各項消費上的標準都已不同,然而幸福感并未隨這些標準的改變到來。她并不覺得自己比以前幸福了,甚至還不如以前。
德國《焦點》周刊說,金錢帶來的幸福感非常短暫。心理學家一致認為,富裕和生活質量的提高并不會必然使人對生活更滿意。研究幸福問題的美國作家格雷格·伊斯特布魯克也曾做過調查,當人們的平均收入翻了一番、職業教育水平和閑暇時間的比重都提高時,仍無法帶來精神上的幸福感。他認為“更多的物質=更多的滿足”這一估計不再正確。
既然有錢也不一定幸福,那么,幸福究竟是什么呢?
看看網友對幸福的理解吧:其實,幸福就是10歲過年時穿著新衣服,拿著壓歲錢,和小伙伴一起放煙花;20歲時跟幾個哥們兒天南地北地神侃、拼酒;30歲時與自己心愛的人走過紅地毯,一起裝扮共同的小窩;40歲時看著自己的孩子在鏡子前打扮,然后夸她比她老媽當年還漂亮;50歲時跟孩子一起上街,被人說是兄妹倆;60歲時過年一大家子人聚在一起,當除夕鐘聲響起時熱熱鬧鬧地吃餃子;70歲時牽著老伴兒的手在公園散步,坐在長椅上看夕陽……
從上面的這些案例和網友精彩的話語,我們可以看出:物質條件的穩定是幸福的基礎之一,但并不是幸福的全部。有錢不一定幸福,有再多的錢不一定能買到幸福。金錢對于人的生活很重要,沒有錢寸步難行,但金錢不是幸福的決定性因素。如果掙錢僅僅是為了將來的幸福,那么可以停止了,因為幸福包含著太多的因素。
思路突破
幸福不是由金錢組成
金錢不是生活的全部,擁有金錢更不等于擁有幸福。許多人以為有錢就有幸福,單純為追求金錢操勞一生,甚至不惜走上犯罪的道路,不惜連累父母子女,最后鬧得家破人亡,卻一生也未得到幸福。幸福不是由金錢組成的,其實你的健康,你的家庭,你所擁有的一切都是組成你幸福的一部分。問題在于你是否懂得珍惜。
跳出金錢的牢籠
我們在街上見過有人出售這樣一個小玩意:在一個轉動的籠子里,一只老鼠在不停地、不知疲倦地奔跑著。老鼠跑得越快,籠子轉得越快。可是老鼠還是在里面苦苦地奔跑著,以為跑得再快點就能從籠子里跑出來,結果將自己陷入無法停止的惡性循環中。很多人會嘲笑老鼠的愚蠢和無知,其實人也聰明不到哪里。如果把金錢比做籠子的話,人又何嘗不是其中的老鼠呢?
大千世界,有多少“聰明”人不是終其一生在為金錢奔跑、忙碌、焦慮、苦惱、憂傷甚至痛苦?有時人甚至還不如那只在籠子里奔跑的老鼠,老鼠畢竟是希望從籠子里逃出來的,但人卻不是這樣,人甚至甘心在籠子里喪命。民間還有“人為財死,鳥為食亡”的故事。
從前,有兩兄弟,父母死的時候哥哥已經成家了。父母死后嫂子就把小叔子趕出了家門。弟弟一個人無處可去,就在深山里傷心痛哭。這時,一只神鳥落下,上前詢問弟弟:“你為什么哭泣?”弟弟說:“父母死后哥嫂就把我趕出了家門。天下之大,我無家可歸無處可去,越想越傷心,就獨自哭泣!”
神鳥說:“哦,這樣呀,沒什么,我來幫助你。你爬到我的背上來,閉上眼睛,我帶你飛,在我沒說睜開眼睛的時候,你千萬不要睜開眼睛呀!”弟弟答應了,爬到神鳥的背上,閉上眼睛,只聽耳邊呼呼風聲。不一會兒神鳥說:“睜開眼睛下來吧!”
弟弟睜開了眼睛,從神鳥的背上下來,一看眼前,嚇了一跳:全是耀眼奪目的金子。神鳥說:“這就是傳說中的天邊,滿地都是金子,你可以隨便拿。一會兒太陽就出來了,太陽出來前,我回來帶你離開。如果等太陽出來了,我們就被烤死了!”
“好的!”弟弟愉快地答應著,神鳥飛走了。一會兒,袋子就裝滿了。神鳥飛回來了,馱起弟弟飛走了。
弟弟帶著一袋子金子回來了,蓋起了新瓦房,買了田地,娶了漂亮賢惠的妻子,從此過上了富人的幸福生活。
哥哥嫂嫂眼看著弟弟一夜暴富,很納悶,思前想后,也不知道原因。他們知道以弟弟的為人,不可能做偷雞摸狗之事,最后還是忍不住厚著臉皮去打聽。
嫂子到了弟弟家,先虛情假意地說了半天客氣話,最后問弟弟怎么一夜之間這么富有了。弟弟也不隱瞞,就告訴了嫂嫂。嫂嫂高高興興回了家,一五一十地講給了哥哥。
哥哥聽了后,也趕緊跑到深山里哭泣,引來了神鳥。神鳥也不追究真假,也馱起了哥哥,飛到了天邊,讓他裝滿金子再把他帶回去。
過了很長時間,神鳥回來了,告訴哥哥太陽馬上要出來了,快走吧。哥哥說:“再等一會兒吧!”貪婪的哥哥怎么舍得滿地的黃金呢?結果,神鳥等啊等,哥哥就是不舍得走。太陽馬上就要出來了,神鳥等不及了,自己飛走了。還想得到更多金子的哥哥被太陽烤死了。
過了幾天,神鳥又飛到了天邊,看著被太陽烤熟的哥哥,美美地吃了起來,沒想自己竟然也忘記了時間。太陽出來了,神鳥也被烤死了。
從此,“人為財死,鳥為食亡”的故事開始在民間流傳。這個故事也告訴我們:無論是誰都不能過分貪婪,過分貪婪最終會跳進金錢的牢籠中,至死不能擺脫,不但得不到幸福,反而以悲劇收場。
辯證地看待金錢和幸福的關系
絕大部分的人想擁有更多錢的目的只有一個,那就是為了得到更多的幸福。人其實是為得到幸福而活著的,對于幸福和金錢的關系應該辯證地理解。
首先,沒錢是萬萬不能的。就是說如果沒有金錢,人就沒有幸福。就好比算術里“零乘以任何數都等于零”的定律一樣,沒有錢什么都無從談起,包括幸福。因為沒有錢,人就無法生存;人不能生存,哪有幸福可言。
其次,錢不是萬能的。也就是說許許多多或者說大部分的幸福,用錢是買不到的。比如,比爾·蓋茨就品嘗不到死里逃生時的幸福,品嘗不到得到世界冠軍拿到金牌時的幸福,品嘗不到離散家庭獲得團圓時的幸福,品嘗不到當總統時的幸福。
研究人員通過對幸福的觀察和研究發現:世界上任何一個人的任何一個幸福的獲得,都存在一個前提——渴求,即只有在強烈渴求的前提下,人們才能獲得幸福。沒有渴求,也就沒有幸福。因此,渴求是幸福的直接和唯一來源。渴求說白了就是人們的向往,是一種對目前還沒法實現的事情的期待與追求。當人們的期待得以實現時,也就會感到幸福。幸福其實就是人們的渴求獲得了滿足或部分滿足的一種愉悅的感受。
通過進一步的研究,研究人員還得出一個結論:幸福的資源(也就是來源)是不可以再生的。因為,當你享受過一個幸福時,那么,在此后的歲月里,這個幸福來源的渴求程度會隨著享受次數的增加而減少,直至有一天化為零。也就是說人們享受同一個或同一類渴求的幸福的次數是有限的。就好比人們開車,剛學會開車時總有一種成就感、一種幸福感,總想多開兩天,到處轉轉。但一旦開的次數多了,幸福感也就漸漸變少直至為零了。
因為幸福資源是不可再生的,每個人擁有的渴求是有限的,所以每個人能享受的幸福也是有限的。比如,我們在一段時間里,充分享受過駕駛的幸福,在以后的時間里,在正常情況下,這輩子我們就不會再享受到駕駛的幸福感了,我們的幸福資源也就少了一個。隨著我們財富的增加,隨著我們享受的幸福增多,我們能享受的幸福資源也就越來越少,能享受的幸福也越來越少。這或許就是上述歐美人幸福越來越少的原因吧。
“驚喜”就是一種幸福。在有渴求的前提下,才能“驚”;只有渴求被滿足了,才有“喜”。試想,窮人的“驚喜”資源多,還是富人的“驚喜”資源多?因為富人擁有的金錢和物質豐富,所以也就很少有渴求和驚喜了。所以,在金錢和物質的世界里,窮人擁有的“驚喜”資源,也就是幸福資源,要遠遠大于富人擁有的“驚喜”和幸福資源。當然,貧窮不是幸福,不是越貧窮越好,但貧窮是個有利條件,容易使人得到幸福。比如賣火柴的小姑娘,給她一盒火柴、一塊面包,就能讓她得到兩個幸福;富人呢,好比比爾·蓋茨,給他100億美元,他也不會得到一個幸福。危機中隱藏有許多機會。貧窮也是同樣道理,人在窮的時候比在富的時候有更多的得到幸福的機會。所以,窮人不但很需要幫助,而且也是很容易得到滿足和幸福的;相反,富人是很難得到滿足和幸福的。所以富人們喜歡在金錢和物質以外的精神世界里去尋找刺激,尋找幸福。
善用金錢工具,不做金錢奴隸
越是大富翁越會秉承這樣一種觀念:金錢只是一種工具,但不是人生的目的,絕不要做金錢的奴隸。
這就好比機器要運轉、汽車要跑路,離開潤滑油是不行的。但潤滑油不是人們追求的目的。機器運轉生產產品、汽車到達目的地才是目的。日本經營之神松下幸之助說過:“為了到達目的地而工作、為了使到達目的地的工作更有效率,就必須要有潤滑油。所以說,金錢是一種工具,最主要的目的還是在于改善人們的生活。”松下幸之助對金錢有自己獨特的理解,他說:“一個人不能當財產的奴隸。因為錢這東西是世界上最不可靠的東西!但是,辦一項事又必須有錢。在這種意義上說,又必須珍視錢財。但‘珍視’與‘做奴隸’是兩回事,應該正確對待。否則,財產就會成為包袱——看起來你好像是有了錢,實際上它卻使你受到牽累。這是人類的一種悲劇。”
松下幸之助對待金錢的態度是值得我們深思并學習的,他讓人們不要做金錢的奴隸,要時時想到更遠大的一些目標。他認為:“明天的生活一切都會比今天好。”
潤滑油的作用在于:機器旋轉產生的熱量損害機器時,注上一些潤滑油可以減少磨損;機器旋轉過快會對機器造成損害,但只要多注一些潤滑油就可以了。金錢也是這樣,它可以使勞動者獲得物質上的彌補和精神上的安慰——多勞多得。不這樣的話,長時間運轉而得不到補充,這種無報酬或少報酬的勞作則難以持久。金錢的作用僅此而已。
亞里士多德也說過:“一個美好生活必不可缺的是財富數目。但是富有和財富沒有限制,一旦你進入物質財富領域,仍然很容易迷失你的方向。”讓我們時刻提醒自己,金錢只是工具,而不是人生的目的,不要在謀求財富的過程中迷失方向。
通過以上的這些故事我們應該明白一個道理:對待金錢和幸福的關系,應該用辯證的眼光去看待。幸福需要一定的金錢作為經濟基礎,但金錢并不是幸福的全部,更買不來幸福。
點亮思維
富人有富人的煩惱,窮人有窮人的快樂。有錢不一定有幸福,沒錢不一定沒幸福。能夠對幸福和金錢的關系進行辯證理解的人,一定會擁有金錢和幸福的。
上一篇:無事也登三寶殿:常做感情投資
下一篇:智慧比知識更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