把時間花在經營強項上,而非去彌補弱點
你能把什么做好,是天賦決定的;去不去做,是你自己決定的。如果你做了天性里最擅長的事,你就能成功;如果你蔑視上蒼賦予你的強項,執意去做別的事情,那么,你的成就很可能小得多。換言之,做任何事情,千萬別偏離自己的最佳才能區。只有這樣,你才會接近你想要的成功。
有人對100位退休老人進行了問卷調查,其中有一道題是這樣問的:“回顧你的一生,你最大的遺憾是什么?”
他們的答案大大出乎我們的預料:他們之中竟然有90%的人覺得一生中最大的遺憾是選錯了職業!
這些風燭殘年的老人,在回顧自己的人生時,沒有抱怨自己掙錢太少,也沒有抱怨婚姻和家庭的不幸,但對自己的職業選擇卻始終耿耿于懷。這是一張令人驚訝的人生答卷。
據統計,在選錯職業的人當中,有80%以上的人在事業上是失敗者。許多人之所以勤奮工作仍不能成功,就是因為選錯了職業,走的是一條南轅北轍的路。他們越是在這條路上努力,成功離他們也就越遙遠。無論怎樣的勤勤懇懇、百折不撓,平庸都像揮之不去的夢魘一樣,伴隨其左右。他們的腳步仍然無法踏向成功的大道。
不僅如此,選錯了專業,也是很多人郁郁寡歡的原因。
某雜志曾經對部分高校的在校大學生做過這樣的調查:你喜歡所學的專業嗎?有40%的大學生的回答是“不喜歡”。這是一個令人觸目驚心的數字,也是一個令人深思的數字。如果真是那樣的話,那么就意味著有40%的大學生不是在快樂地學習,而是在痛苦地或無奈地學習。試想一下,面對自己不喜歡的專業,要想學有所成,這不是癡人說夢嗎?
不僅選擇職業、專業如此,企業經營也如此。很多的企業越做越大,經營的項目越來越多,但是反而會虧損。其根本原因就是在多元化經營過程中,選擇了自己并不擅長的項目。
法國某報懸賞提了一個問題:博物館失火了,你只來得及搶救一幅名畫,那你會挑哪一幅?答案五花八門:最昂貴的、自己最喜歡的、最古老的等等。但是最終得獎的是一位名作家的回答:搶救離出口最近的那一幅畫。
很多人之所以沒有找到最好的答案,就是因為沒有意識到搶救離出口最近的那一幅畫,是最有可能成功的。而對于我們每個人而言,離成功最近、最有價值、最有可能實現的,就是找到自己的最佳才能區,即我們最感興趣、最擅長、最得心應手的區域。因此,在選擇專業、職業、工作和經營項目等的過程中,要充分考慮自己的性格、興趣、特長、內外環境等因素,別偏離自己的最佳才能區。
每個人都有自己的性格,并因為不同的性格而有其擅長的職業。有的人擅長這一行,有的人擅長那一行,還有的人整天游來蕩去,他們所擅長的就是無所事事。因此,我們在選擇職業時,一定不能隨波逐流,要選擇最適合自己的,因為這才是最好的。
思路突破
聚焦于你的最佳才能區
做任何事,我們都不能偏離最佳才能區。只有鎖定在你的最佳才能區內,事情才會變得輕而易舉。專注于最佳才能區,是通往成功最近的路。
發現自己的長處
人生的訣竅就是經營自己的長處,因為優點和長處能夠讓人生增值。正如洛威爾所說:“做我們的天賦所不擅長的事情往往是徒勞無益的。在人類歷史上,因為做自己所不擅長的事情而導致理想破滅、一事無成的例子不勝枚舉。”
一個人竭盡全力去做一件事而沒有成功,并不意味著他做任何事情都無法成功。因為他可能選擇了不合天性的職業,這就注定他難以出人頭地。但也不是發揮了所有才能,才會發現自己真正擅長的是什么。每個人只有在天賦與個性完全和目前的工作相協調的情況下,才會干得得心應手。
很多人一時很難弄清自己的興趣所在或擅長什么,這就需要在實際工作中善于發現自己、認識自己,不斷地了解自己能干什么、不能干什么。如此才能取己所長、避己所短,進而成就大事。
幾乎每一個孩子都會被問到同樣的問題:“你長大了想做什么?”“要當科學家、文學家、歌星、總統……”但是隨著年齡的增長,這些兒時的夢想就像美麗的肥皂泡一樣破滅了。他們長大后對待生活和工作就像機器一樣麻木。為什么會發生如此大的變化呢?究其原因,就是沒有找到自己最感興趣又最能發揮自己特長的工作。把握不了自己的前途和命運,因而也快樂不起來。
如果出現了不得不做一些不喜歡的事的情況,不要苦惱,更不要遷就,要盡早使自己從不開心的狀態中解脫出來。只有根據自己的愛好去選擇事業的目標,主動性才會得到充分發揮。即使十分疲倦和辛勞,也應興致勃勃、心情愉快、百折不撓地去克服困難,決不灰心喪氣。
但凡成功者,他們成功的關鍵都是掌握了自身的優勢,并加倍強化這種優勢,完全投入到自己所喜歡的工作之中,將這種富有特長的興趣愛好發揮到極致。因此,在選擇職業時,不要問自己可以賺多少錢或可以獲得多大名聲,而應該問自己對哪些工作最感興趣且可以最充分地發揮自己的潛能。要選擇那些能促進自己發展、使自己雄心勃勃、將來會有所成就的職業。
德國著名作家席勒曾經被送到軍事學校學習外科醫學。但他對醫學根本不感興趣,只熱衷于文學創作。他私下里創作了劇本《搶劫者》。學校的管理像監獄一樣,令他厭煩萬分。而對作家職業的向往又令他饑渴異常。他終于得到一位善良女士的幫助,創作出了兩部偉大的戲劇,成為不朽的文壇巨匠。席勒的經歷告訴我們:一個人只有發揮自己的長處,做自己最擅長的事情,才能取得非凡的成就。
愛因斯坦在20世紀50年代曾收到一封邀請他去當以色列總統的信,他斷然拒絕了。他說:“我整個一生只擅長同客觀物質打交道,既缺乏天生的才智,也缺乏經驗來處理行政事務及公正地對待別人。所以,本人不適合如此高官重任。”
美國作家馬克·吐溫為了維持生計曾經多次經商。開始時他打算進購一批打字機,但受了別人的欺騙,賠進去19萬美元;后來又辦出版公司,也不是很懂行,更不善經營,又賠了近10萬美元。不僅把自己多年心血換來的稿費賠個精光,而且還欠了很多的債。馬克·吐溫的妻子奧莉姬深知丈夫沒有經商的才能,只擅長寫作,便幫助他鼓起勇氣,振作精神,重走創作之路。這樣一來,馬克·吐溫很快擺脫了失敗的痛苦,在文學創作上取得了輝煌的成就。
但凡有成就的人,無不從事著自己喜歡做、擅長做的工作。只有發揮自己的優勢和長處,才能不斷進取,成就輝煌。
做自己擅長的事
歌德曾經說過:“每個人都有與生俱來的天分。當這些天分得到充分發揮時,自然能夠為他帶來極致的快樂。”如果你希望體驗到這份快樂,首先要做的就是看清自己的長處,了解自己的能力。
如果你丟開自己天賦的優勢和才能,在不擅長的領域尋求發展,你很快就會發現,自己像在泥潭里掙扎一樣,無論從事什么職業,都難逃失敗的命運。
面對失敗,你也許會說:“我實在是太平凡了,根本沒有什么特殊才能。”千萬不要這么認為。即使是那些看起來很笨的人,也會在某些特定的方面有杰出的才能。每個人都有自己的特長,都有自己獨特的天賦與素質。如果你選對了符合自己特長的努力目標,就能成功;反之,就會埋沒自己。
很多成功人士的成功,首先得益于他們充分了解自己的長處,從自己的長處開始做起。如果不充分了解自己的長處,只憑自己一時的興趣和想法,那么就很不準確,有很大的盲目性。歌德一度沒能充分了解自己的長處,樹立了當畫家的錯誤志向,以致浪費了10多年的光陰,為此他非常后悔。美國女影星霍利·亨特一度竭力避免被定位為短小精悍的女人,結果走了一段彎路。后來在經紀人的引導下,她根據自己身材嬌小、個性鮮明、演技極富彈性的特點重新進行了正確的定位,并出演《鋼琴課》等影片,一舉奪得戛納電影節的“金棕櫚”獎和奧斯卡大獎。
那些成大事的人,幾乎都有一個共同的特征:不論才智高低,也不論他們從事哪一種行業、擔任何種職務,他們都在做自己最擅長的事。
一位全國知名的經濟學教授在經濟研討會上曾經引用3個經濟原則做了貼切的比喻。他指出:正如一個國家選擇經濟發展戰略一樣,每個人應該選擇自己最擅長的工作、做自己最感興趣的事,這樣才會干好并感覺愉快。
一是“比較利益原則”。當你把自己與別人相比時,不必羨慕別人,你自己的專長對你才是最有利的。
二是“機會成本原則”。一旦自己做了選擇之后,就得放棄其他的選擇。兩者之間的取舍就反映出這一工作的機會成本。所以你一旦選擇就必須全力以赴,增加對工作的認真程度。
三是“效率原則”。工作的成果不在于你工作時間有多長,而是在于成效有多少、附加值有多高。如此,自己的努力才不會白費,才能得到適當的回報與鼓舞。
成功是自己造就的。你不必看輕自己,你要相信你的能力是獨一無二的。你也許正在完成一件了不起的事,有朝一日,你或許真的可以變得“很不平凡”,從而成為大家羨慕的成功者。
點亮思維
從事自己最擅長的事情的時候,我們的注意力就會自然地聚焦到這件事情上面。這種高度聚焦的境界能夠產生一種不可戰勝的力量。而許多人窮盡一生都沒有成功,其中最重要的原因就是無法給自己一個合適的定位。
上一篇:把壞事的影響最小化
下一篇:擁有“化負為正”的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