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折購物,并不“省”錢
你被耍了!當你以兩折、三折的價錢買到一件衣服時,你還真以為自己占了便宜。說實話,商家是不會把利潤白白讓給你的。商家打折的最終目的并不是為你省錢,而是要從你口袋里掏出更多的錢!何況,財富通常不是省下來的。
你要相信,包括打折在內的一切促銷手段都是商家為獲取更多的利潤而采取的,并不是為了給你省錢而采取的。如果你指望通過打折購物來省錢的話,結果可能會令你失望的。事實上,打折不是用來讓消費者“省”錢的,打折是用來掏消費者口袋的錢、為店鋪主人創造財富的。打折購物只是聰明商家的策略而已。比這更重要的是,財富不是省下來的。財富要通過智慧換取,而不能妄想“省”出來。當然,勤儉節約是一種美德,但是這不能令你致富。
有個笑話是這樣說的:
一個在深夜里丟掉汽車鑰匙的人,在一盞明亮的路燈下瘋狂地走來走去找他的鑰匙。
開始時幾個路人停下來幫他找。不久,他的朋友也來幫他找。十幾個人在路燈下尋尋覓覓,他們搜遍了那盞路燈下的每一寸地方,但還是沒有找到。
“你敢肯定你的鑰匙是掉在這盞燈下嗎?”他的一個朋友問。
“不。”那人回答說,“我是在后面的那條黑暗的小路上掉的。但是這里的燈光明亮多了,所以我決定在這里找。”
大多數人在創造財富時就是這樣,他們喜歡在他們看得比較清楚的地方創造財富。就是說,在他們過去熟悉的地方。通過打折購物堅持“省”錢的人,就好像一個在深夜丟失汽車鑰匙的人一樣,你注定賺不到大錢,就像你注定找不到車鑰匙一樣。因為你找錯地方了!
當然,打折購物不能“省”錢,并不是說你應該在可以花更少的錢來購買同一件折價商品的時候,卻支付原來的零售價格,那是很愚蠢的。對消費者來說,折扣當然是件好事。所有的人,包括億萬富翁,都喜歡減價。但不要騙你自己說,打折時購物是在“省”錢。當你消費一件產品的時候,你是在減少你的銀行存款,而不是增加存款;你是在花錢,而不是“省”錢。
你應該明白,再便宜的購買也不能為你創造收入。想通過這種方式來建立更多資產的人,就像那個在路燈下尋找鑰匙的人,只是因為燈光比較明亮,而不是因為那是最好的地方。他們將注意力和行為建立在錯誤的假設上;他們專注于“支出”,而不是收入。
思路突破
慎待“打折購物”
每逢節假日,商家們都會絞盡腦汁開展各種各樣的促銷活動。其中最為常見的招數便是購物打折和返還購物券或現金。打折購物中實際上埋藏著商家的重重陷阱,作為消費者應該清楚地了解打折返券的本質,謹慎對待購物打折返券或送現金,做一個理性的消費者。
識破打折購物的陷阱
返券、打折其實是商家利用顧客貪圖小利的消費心理和信息不對稱與顧客進行的一種消費游戲。“返券消費、打折消費”是經營者采用的一種營銷方式,實際上是為了刺激消費者的購買欲望,自己從中牟利,其中不乏欺詐。返券及打折購物的陷阱主要有以下幾種:
第一,返券使消費者被動地接受重復購物。商家采用滿一定數額獲得返券的優惠,經常是限了單品再限單價,他們會在價格的設定上煞費苦心。比如你要購買一件滿100元送100元代金券的衣服,而衣服的價格卻設定為99元,僅差1元卻不能得到100元的購物券。你要想得到購物券,必須再買其他的東西。
第二,購物返券提高了消費數量和次數。如買100元送100元、買200元送260元,這就使得原本已經花了90元或190元的消費者有可能為了更多的優惠而再次購物。商家就是這樣買了送、送了買,以循環滾動的方法誘導消費者多購買。
第三,使用返券不找零。假如你有張100元的返券,當你面對一個110元的商品和一個90元的商品時,你會怎么選擇呢?大多數人通常會選擇后者。因為這100元的返券好像是“白來的”,即使損失10元也無所謂。因此,商家利用消費者的這種心理,將90元的商品利潤設得較高,再加上不給顧客找回的10元,自然在無聲無息中賺取了更多的利潤。
第四,不透明商品與不透明價錢。商場打折時,許多商品往往低值高價,不是消費者所需要的商品。此外“返券”的限制還有很多,諸如限型號、限品牌、限數量、限活動、限時間、限價格、不開足額發票等等。
第五,商家操縱價格升降。有些黑心的商家利用打折將部分商品的價格先調高再降低,如一件風衣在打折前實際銷售價僅為299元,打折期間商場卻貼出原價499元、現價399元的價格標簽。
第六,打折商品或使用返券購買的商品,商家不負質量責任。許多消費者購買了打折商品后,在使用的過程中發現質量問題或性能故障要求商場退貨、換貨時,商場卻以“打折商品概不退換”的借口逃避自身責任不予退換。
第七,獎贈商品標志不全。打折促銷時,一些商家采用有獎銷售、買一贈一等方式吸引消費者購買商品。但獎贈的商品往往標志不全。因為是免費的,一些消費者往往不會在意。消協建議:獲得獎品或贈品時應該留意商品標志,發現質量問題可向有關部門申訴或投訴。
嚴格來說,商家以上一系列的打折措施其實是違法行為。其行為一是侵害了消費者的知情權,因為虛假標價、虛假折扣等現象沒有把商品的真實價格告知消費者;二是侵害了消費者的公平交易權。市場經濟信奉和通行的原則是等價交換和公平交易,而虛假價格嚴重損害了消費者的合法權益。為此,消費者應該認清購物返券和商品打折的本質,冷靜面對促銷活動。在眼花繚亂的促銷宣傳中要擦亮眼睛、留神陷阱、擋住誘惑,切忌沖動購物,以免上當受騙。
折扣再低,不需要都是浪費
日常家庭購物中,千萬不要被低廉的折扣價格蒙蔽了自己的眼睛,并因此買了自己不需要的東西,結果買回來在柜子里一放數十年。
許多人去商場買東西就是這樣,本來準備去買一個電磁爐,結果到了商場后,被商場琳瑯滿目的商品加低折扣的價錢誘惑,看看這個,看看那個,什么東西都想往購物筐里放。放來放去,購物筐換成了購物車,一輛購物車換成了兩輛購物車。殊不知,商場的老板正在看著你偷偷笑呢!
鄰居張大媽就是一個這樣的人:每次出去買東西,必定是去時空著手,回來時兩大包。有一次她去商場買炒鍋,到了家用廚具柜臺前,張大媽讓售貨小姐給她拿幾個炒鍋對比一下。售貨小姐很熱情地將好幾個炒鍋擺在柜臺上供張大媽挑選。張大媽掂掂這個,動動那個,覺得哪個都不錯,價錢也挺公道。而且售貨小姐說了,如果一次性買兩個的話,還可以再在原來的價格上優惠一折。張大媽很動心,但她還是忍住了。想自己買兩個鍋回去就是不被兒女們指責,也會被鄰居們笑話的。于是,她就從售貨小姐擺出來的鍋里挑揀出了一個。張大媽準備端著鍋去交錢時,售貨小姐又說了,如果再加10元的話,還可以加選一套塑料盆。這種塑料盆是專為洗菜設計的,洗菜時用特方便。然后還免費送兩個漏勺,家里吃火鍋時可以派上用場。張大媽這次沒有抵住誘惑,她看了看那一套所謂的專為洗菜設計的塑料盆,感覺確實不錯,而且原價是25元一套,現在只要加10塊錢就可以帶走了。反正就10塊錢,又不是什么大事,干嗎不買呢?買了!就這樣,來買炒鍋的張大媽,又買了塑料盆和漏勺。回家以后,張大媽用新塑料盆感覺還沒自己原來的洗菜方便,于是塑料盆就丟在了一邊,而漏勺至今還沒派上用場。
其實,我們好多人都是這樣,本想去商場買自己需要的東西,結果需要的不一定買上,不需要的反而帶回了家。就因為價錢低了,就因為你占了商家的“便宜”了,就因為售貨小姐的兩三句“甜言蜜語”,你就頭腦一熱,買回了自己不需要的東西,幾周后把它們扔在了家里連自己也不知道的地方,浪費著它們的價值,也浪費著你的金錢。下次,你還要犯這樣的錯誤嗎?
省錢需要用上新思維
這是一個快節奏的時代,時代快速變遷要求你的觀念也相應地更新換代。掙錢要有新思維,省錢也要有新思維。
有人說:“買東西的時候用優惠券;不買昂貴奢侈的東西;壞了的東西修好照樣用……我一直都是這樣做的啊,那我還能省下一些別的什么呢?”他們覺得自己一直很節約,已經沒有什么地方可以再省錢了。真的是這樣嗎?
看看著名的金融大亨索羅斯是怎樣說的:有很多東西看似比較貴,花費了你不少錢。實際上,這些貴的東西是在為你省錢。聽了這個論調你是不是以為索羅斯是個傻瓜?其實如果你知道更多富翁的思維的話,你會感覺他們都不是傻瓜,而實際上最傻的是你。
有人曾對福布斯排行榜上前500強的富翁進行了一個問卷調查。調查問卷中有這樣一個問題:你會給你的皮鞋換底嗎?大多數富翁選擇了在“會”的那一欄打對鉤。這其中就包括索羅斯。
索羅斯是這樣向大家闡述他的精辟見解的:“如果是你,1000美元的鞋和50美元的鞋,你會選擇哪個呢?你會說,噢,我當然買便宜的,于是你心滿意足地從柜架上拿走了50美元的那雙。不過我想說的是,你的選擇是錯誤的,1000美元的鞋子才是更便宜的那雙。”
這不是開玩笑吧?當然不是,大富翁哪里有時間開玩笑。對于這個獨到的看法,索羅斯是這樣解釋的:“我曾經花了1000美元買過一雙意大利皮鞋。到今年為止,穿了正好10年了。其間,我換過兩次底了。感謝上帝,它的質量仍然相當好,每次看上去都像新的一樣。這讓我很欣慰。我是這樣想的,我這雙皮鞋可比我兒子50美元買的運動鞋要便宜多了。你可以算算它們各自的成本就明白我不是在說胡話了。我買這雙皮鞋花了1000美元,10年中換過兩次底,每次50美元。10年中,我大約穿了它2000天。好的,現在拿出計算器來算一算吧。我在這雙鞋上投入的成本共計1100美元,將這1100美元分攤在2000天中的話,平均每天所需要的成本為55美分。也就是說,我每穿它一天,花費是55美分。好了,不要放下計算器,咱們再來算算我那調皮的兒子在鞋子上的花費是多少吧。他買的鞋子平均在50美元左右,但他每年穿破(或者因款式過時而淘汰)大概7雙‘耐克’或‘阿迪達斯’。他每雙鞋子最多能穿50天左右。這已經很了不起了。照這樣看,他每天在穿鞋上花費的錢在1.25美元左右。結果出來了,正如你看到的那樣,哪雙鞋更便宜點呢?”
金融大鱷的分析確實有道理,我們買東西時不能只看一些東西的購買價格,更要關心這個東西買回家后的使用率、保管維修費、折舊率等。這些都是你成本的一部分。因此,下次再買一些所謂最新款的時裝之類的東西,要先想一想索羅斯的分析,然后再決定你是否還要購買那些你穿過一回就放在衣柜里收藏的東西。
指望通過買便宜貨、打折購物來省錢其實并不是最好的選擇。當然,省錢的習慣是值得肯定的,但不要進入省錢的誤區。
點亮思維
貪小便宜吃大虧最能形容打折購物的實質。不要試圖去占商家的小便宜,你可以換位思考一下,如果你是那個開商場的老板,你會把你的商品無條件地低價讓利給消費者嗎?那你還賺誰的錢啊?所以,理性對待打折購物,不需要的東西堅決不買,別讓自己的口袋不知不覺中被商家掏空。
上一篇:成長比高薪更重要
下一篇:把壞事的影響最小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