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個10元不等于兩個5元
1+1并不是任何時候都等于2,就像一個10元并不能任何時候都等于兩個5元。實際生活中的許多問題,不能用簡單的加減乘除來衡量。尤其在對待金錢時,由于心理賬戶的影響,一個10元與兩個5元是不能輕易畫等號的。
個人和家庭在進行評估、追述經濟活動時有一系列認知上的反應。通俗點來說,就是人的頭腦里有一個心理賬戶,人們把客觀上數目相等的支出或者收益在心理上劃分到不同的賬戶中。一般人都有心理賬戶的誤區,大家在心里對同樣數額的金錢并不能平等地對待。這就是心理賬戶對我們消費的影響。面對同樣數額同樣價值的金錢,我們在消費時不是將它們放在同一位置上考慮,而是視它們來自何方、去往何處,以及面值的大小而采取不同的消費態度。比如,一個10元跟兩個5元在數值上是對等的,但在我們實際的消費中卻是不一樣的。你有張100元的紙幣,當你不將它破開時,可能會在兜里裝很長時間都花不出去,而一旦被換成了零錢,那它就會在不知不覺中,被花在了連你自己也不知道的地方。而當你后悔時,它已經在別人的口袋里了!這就是心理賬戶存在和影響的結果。
心理賬戶不僅對年輕人有很大的影響,對老人也有很大的影響。比如作為子女,每當年終時,你想給父母一大筆錢表示孝心,希望他們買營養品、去旅行等等,但他們會因為心理賬戶影響,把這些錢存起來,不舍得花。這個時候你不妨將這筆錢分若干次以小額的形式給他們,這樣大錢就變成了小錢,或者說是被歸到了零花錢的心理賬戶里,他們會將這些小錢真正地利用在生活當中,你的孝心也就真正地實現了!
小麗的父母都是退休的老干部。因為時間緊,小麗沒空去給老人買衣服,因此每年過春節回家都給老人錢,讓老人自己去買幾件好衣服穿,但老人每次都趁小麗走后把她給的錢存進銀行。小麗再回家時,看到老人身上還是那兩件衣服,就有點生氣地問老人為什么不買衣服。老人每次都說不用買那么好的衣服,有衣服穿就行了,那么多錢還不如先放銀行存著呢。小麗為此煩惱不已,覺得自己想盡點孝心都做不到。小麗的朋友知道了這件事情,為幫助小麗解除煩惱,故意問小麗:“一個10元等于兩個5元嗎?”小麗說:“當然是相等的。”朋友則說:“不,一個10元跟兩個5元在面值上是相等的,但在實際生活中卻是不等的,人都會受心理賬戶的影響?!甭犈笥褜⑿睦碣~戶對人的影響詳細地解釋后,小麗恍然大悟。此后,每次過年她不再給二老更多的錢,只給他們夠買一件衣服的錢。二老感覺錢不多,也就不再存銀行了,終于買了新衣服。小麗看在眼里,喜在心里。
另外,心理賬戶對人還有一個比較大的影響是:許多人通常不重視自己贏來的錢,比如通過股票、基金等收益得來的錢,這些錢花起來特快,一點都不心疼,好像在花別人的錢一樣。而對自己正式工作時掙來的一分一厘的血汗錢都斤斤計較,因為許多人覺得只有自己工作掙的錢才叫作“血汗錢”,花出去的時候才會心疼。這些就是心理賬戶給我們帶來的另一個影響。因此,對待金錢一定要多幾分理性。自己口袋里的金錢就跟自己的孩子一樣,不能厚此薄彼。在消費時一定要避免人為地設置心理賬戶,不要將不同用途或不同來源的錢區別對待。
思路突破
看清心理賬戶的影響
以前,人們可能并不知道心理賬戶這個概念,但肯定在花錢時受到過心理賬戶的影響。當然,有時是好的影響,有時是壞的影響。心理賬戶引導你“小錢大花”時,便是好的影響;而當它引導你“大錢小花”時,便是壞的影響。
避免人為地設置心理賬戶
鑒于心理賬戶對人投資和消費的影響,應避免人為地設置心理賬戶。下面再看一個心理賬戶對消費影響的例子。
小吳前幾天剛花兩千多元買了一個最新上市的MP4,誰知買來沒幾天就在公交車上被人扒去了。小吳既憤怒又無奈。他非常喜歡那個MP4,要不要再買一個呢?最后權衡了一下有點心疼錢,還是算了。
而實際上,如果那天被扒走的不是新買的兩千多元的MP4,而是同樣價值的手機的話,那么小吳會不會選擇再花兩千多元買一個新手機呢?答案是肯定的。那時難道小吳就不心疼錢了嗎?為什么同樣是兩千多元錢,買不一樣的東西感覺就不一樣了呢?這就是心理賬戶在影響人的消費行為了。
單從價錢上講,買手機和買MP4其實是沒有區別的。小吳面臨的都是損失了價值兩千多元的物品,只不過在兩種情況下小吳損失的形式不同:在第一種情況下,小吳是因為被扒走了一個MP4而損失了兩千多元;而在第二種情況下,小吳是因為弄丟了手機而損失了兩千多元。同樣是損失了價值兩千多元的東西,為什么小吳的選擇決定會截然相反呢?那正是心理賬戶所帶來的誤區。
看了小吳的故事,相信你一定笑了。其實你不用笑,輪到你,你可能也會做出和小吳一樣的選擇。因為心理賬戶的現象在大家心里是普遍存在的。心理賬戶的存在不僅影響著我們的理財投資決策,也影響著我們日常生活中的消費決策。因此在生活中,我們應該盡量避免人為地設置心理賬戶,客觀理性地對待自己的金錢。
防止“小錢大花”和“大錢小花”
“小錢大花”就是有時手里的錢越小,花得越快越多,而手里的錢越大,反而不那么容易花出去了。
某西方經濟學家曾對個人消費問題進行過一次深入的研究。他以二戰后猶太人的消費問題為例進行了研究。二戰后,為了表示對猶太人的歉意賠償,西德政府賠付給以色列一筆撫恤金。當然,撫恤金是無法抹平戰爭的創傷的,但是對于戰后元氣大傷的以色列人來說,能得到撫恤金也是一件意外的驚喜了。撫恤金的分配方式不同,按照規則,每個家庭或者個人得到的賠款數額并不相同。有人獲得的賠款比較多,甚至超出了他們年收入的2/3;有人獲得的賠款則比較少,只相當于年收入的3/50。經濟學家調查發現了一個很奇怪的結果,在所有接受賠款的家庭中,消費率高的不是接受賠款多的家庭,而是那些接受賠款少的家庭。奇怪的是那些獲得賠款少的家庭,他們在得到賠款后的平均消費率居然高達2.00,這意味著什么?這相當于他們平均每收到1元的撫恤金,不僅將它們全部用在了消費上,而且還要在自己的存款中掏出1元添進去。而得到賠款多的家庭則將自己所得賠款的大多數都存進了銀行或者買了股票??戳诉@個調查相信你已經明白了什么叫作“大錢小花,小錢大花”。這同樣是心理賬戶在作怪。
這個故事告訴我們:應該理性地花錢,不要受到心理賬戶的影響。該花的錢一定要花,不該花的錢一定不能花。正確對待和合理利用自己的金錢才能讓自己的財富增值。
當心心理賬戶對投資理財的影響
鄧某是個剛入市的股民。他聽一位分析師說一只股票很不錯,將來有50%的上漲空間,于是毫不猶豫地買了20000股,買入價是15元/股。誰知兩天后股市大跌,他買的股票已經跌到了9元/股。鄧某呆呆地坐在電腦前,不知道要不要拋掉。按照股票交易原則,跌幅超過7%以上就應該割肉處理了,但牛市還有一個不割肉的原則。
鄧某也不知道該怎么辦了,由于對后市大盤的情況不明了,他決定先做止損,把股票套現。第二天,大盤穩了,鄧某又上網看時,發現又有分析師在推薦鄧某賣掉的這只股票了。鄧某這時想,該不該重新買回來呢?和大多數人一樣,鄧某的選擇是“不買回來”。然而在“不買回來”的同時,鄧某又選擇了另一位分析師推薦的另一只9元的股票。
其實,在不知道內幕信息即無法預知哪只會漲哪只不會漲的情況下,鄧某買的兩只股票是完全等價的。如果鄧某不確定自己買的第二只能不能漲的話,那還不如買回原先的那只,因為你畢竟對以前的這只有了一定的了解。況且牛市里買跌不買漲,買跌的股票漲上來的希望更大。但鄧某在心理上已經覺得買這只股票是賠的,而其實買另外一只的話,用的錢是一樣的,而且也不能保證穩賺。那么照這樣看,鄧某等于做了一次自相矛盾的選擇,在面對同樣的錢同樣的投資機會時,他選擇了投資另外一只自己不熟悉的股票。最后結果是,原先跌下去的那只股票真的在后市中表現亮麗,一次一次地創出了新高,而后買的這只卻半死不活。鄧某后悔得要死。其實,類似鄧某這種自相矛盾的行為在股市中屢見不鮮。這就是人因心理賬戶的影響而不能理性思考的表現之一。
心理賬戶的存在影響著人們以不同的態度對待不同的支出和收益,從而做出不同的決策和行為。在上面的問題中,買自己虧損過的9元一只的股票跟買自己沒有虧損過的9元一只的股票在賬面上其實是對等的,然而被放在不同的心理賬戶中,它們之間卻存在了“差距”。因為人們總會覺得第一只是賠著錢的,需要上漲70%左右才持平。實際上,購買它們的總成本,其實是一樣的。因此,投資理財時一定要冷靜地思考,冷靜地判斷,不要受到心理賬戶的影響!
點亮思維
一個10元不等于兩個5元,乍一聽,會覺得很可笑,但只要結合生活中的實際去想想,便會啞然。因為存在心理賬戶的原因,同樣的面值實際效用并不一定相同。生活中能夠不受心理賬戶的影響,才能更好地理財。
上一篇:80%的收益來自20%的付出
下一篇:不為失敗找借口,只為成功找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