認真嚴格,工作不能“差不多”
1924年6月,著名學者胡適先生在《申報·平民周刊》上發表了一篇針砭社會陋習的諷刺小品《差不多先生傳》。
你知道中國最有名的人是誰?提起此人可謂無人不知,他姓差,名不多,是各省各縣各村人氏。你一定見過他,也一定聽別人談起過他。差不多先生的名字天天掛在大家的口頭上。
差不多先生的相貌和你我都差不多。他有一雙眼睛,但看得不很清楚;有兩只耳朵,但聽得不很分明;有鼻子和嘴,但他對于氣味和口味都不很講究;他的腦子也不小,但他的記性卻不很精明,他的思想也不很細密。
他常常說:“凡事只要差不多就好了,何必太仔細呢?”他小的時候,媽媽叫他去買紅糖,他卻買了白糖回來,媽媽罵他,他搖搖頭道:“紅糖白糖不是差不多嗎?”
他在學堂的時候,先生問他:“直隸省的西邊是哪一個省?”他說是陜西。先生說:“錯了。是山西,不是陜西。”他說:“陜西同山西不是差不多嗎?”
后來他在一個錢鋪里做伙計,他也會寫,也會算,只是總不精細,十字常常寫成千字,千字常常寫成十字。掌柜的生氣了,常常罵他,他只是笑嘻嘻地說:“千字比十字只多一小撇,不是差不多嗎?”
有一天,他為了一件要緊的事,要搭火車到上海去。他從從容容地走到火車站,結果遲了兩分鐘。火車已在兩分鐘前開走了。他白瞪著眼,望著遠遠的火車上的煤煙,搖搖頭道:“只好明天再走了,今天走同明天走,也還差不多。可是火車公司,未免也太認真了,8點30分開同8點32分開,不是差不多嗎?”他一面說,一面慢慢地走回家,心里總不很明白為什么火車不肯等他兩分鐘。
有一天,他忽然得一急病,趕快叫家人去請東街的汪大夫。家人急急忙忙地跑去,一時尋不著東街汪大夫,卻把西街的牛醫王大夫請來了。差不多先生病在床上,知道尋錯了人,但病急了,身上痛苦,心里焦急,等不得了,心里想道:“好在王大夫同汪大夫也差不多,讓他試試看吧。”于是這位牛醫王大夫走近床前,用醫牛的法子給差不多先生治病。不上一點鐘,差不多先生就一命嗚呼了。
差不多先生差不多要死的時候,一口氣斷斷續續地說道:“活人同死人也差……差……差……不多……凡是只要……差……差……不多……就……好了……何……何……必……太……太認真呢?”他說完這句格言,方才絕氣。
在各種不值一提的原因中死去是“差不多先生”們必然的命運。一個不認真對待事情的人,只會將事情弄得越來越糟糕。一個工作“差不多”的員工,極有可能為公司帶來致命的損失。對照一下當今社會人們的心態,這種大而化之、馬馬虎虎的“差不多”心態更加普遍存在于今天的職場中。企業中“差不多先生”比比皆是,殊不知正是因為“差不多”,許多企業被拒之門外,產品總是被打上二等貨色的標簽,與一等品差一點,其實是差很多。因為“差不多”心態,工作漏洞百出,產品缺乏競爭力。
“差不多”有時會差很遠,無論是相差0.1毫米還是0.1秒,競技場上,冠軍與亞軍的區別,有時小到肉眼無法判斷。比如短跑,第一名與第二名有時可能相差0.01秒;又比如賽馬,第一匹馬與第二匹馬相差僅半個馬鼻子,差幾厘米而已。但是,冠軍與亞軍所獲得的榮譽與財富卻相差懸殊,全世界人的目光只會聚集在第一名身上。
小張、小王、小趙在同一家廣告公司做文案策劃。
一天,三人都接到了為房地產公司新開樓盤策劃廣告文案的任務,接到任務后他們馬上開始搜集信息、尋找靈感,以求得到最好的創意。
小張在搜集信息時就不耐煩了,“這個樓盤的相關信息既煩瑣又細碎,我估計僅搜集信息就要花費大量時間,與其把時間都花在搜集和整理信息上,還不如先休息幾天,憑借我的聰明才智沒準一不小心就能找到靈感。于是,他好好地休息了幾天之后,就草草地策劃了一份樓盤廣告文案準備應付了事。他策劃的這份文案讀起來令人感到索然無味,完全是在堆砌辭藻,至于文案的創新性和審美性就根本不用提了。這樣的文章顯然沒有利用價值,更不要奢望被房地產公司選中了,廣告公司老板看完之后,隨手扔到廢紙簍中。”
小王搜集了幾天信息之后也感到無聊了,他覺得自己的工作實在是太枯燥了,幾乎所有的靈感都在搜集信息中跑得無影無蹤,盡管最后他挖空心思也沒能思考出一個好創意,不過他還是想:“我既然拿了老板的工資,就得把這個文章弄出來,只要差不多就行。于是,他強迫自己搜集和整理一些重要的信息。在他的努力下,文案終于策劃好了,這個文案很真實地反映出了那個樓盤的重要特征,但是看起來總讓人覺得缺少一點什么。”
而小趙從接受任務那天起就開始通過各種途徑搜集有關樓盤的信息,而且他還從圖書館借了幾本最新的有關房地產廣告文案的書學習,然后又向同事、朋友學習以后,憑借自己豐厚的知識累積,很快就找到了策劃這一文章的靈感。有了靈感的他馬上把靈感用文字捕捉住,又抓緊時間對文案進行潤色和加工,最后,他終于在老板規定的期限內完成了這個優秀的創意。他交到老板手上的是一份頗具創意和吸引力并且不失格調的策劃方案,老板看完之后馬上把這份文案傳真到了那家房地產公司,房地產公司對這份文案感到相當滿意,當即決定采用。
到了年底,廣告公司開除了小張,留下了小王和小趙,不過小王的工資和各種福利待遇都和小趙有著明顯的差距。
職場上,我們常聽到的一個詞語就是“差不多”:做市場調研不細致,“沒關系,差不多就行了”。做總結報告不明確,“就這樣吧,差不多OK”。執行過程不到位,“差不多就行了”……正是我們有著難以割舍的“差不多”情結,才使得工作結果中充斥著數不清的“不合格”。
員工在工作中應該嚴格要求自己,能做到最好,就不能只做到次好。能完成100%,就不能只完成99%。不管你能力如何,都要有做到100%合格的認真意識,堅決擯棄“差不多”思想,和“差不多”劃清界限。
“差之毫厘,謬以千里”,差“不多”結果差“千里”,都是毫厘之差,卻有天壤之別!在職場上,必須杜絕“差不多”的心態,每個員工都是團隊的一分子,如果每個人都“差不多”,累計起來,就會差很多了,不僅會導致組織難以獲得利潤,甚至還會因不慎造成重大事故。
謹慎細心,完美來源于細節。
人生由細節構成,事業由細節構筑,細節中往往包含著決定成敗的因子。一個人如果能養成處處認真、謹慎細心的工作習慣,那他也就握住了成功的脈搏。
A小姐和B小姐都是某知名企業的公關員,因為最近老總有計劃要裁員,A小姐和B小姐都在工作上較起了勁。一段時間后,公司決定為一個即將啟動的項目舉辦個剪彩儀式,一切工作就都交給A小姐和B小姐負責,這也是對她們倆的一次變相的考驗。剪彩儀式上,兩人的表現都很精彩,不過最后老總還是在一個小細節上判定了兩人的勝負。那天的儀式,原定由五位市里的領導剪彩。當五位領導被請上臺后,老總發現臺下還有一位相當級別的領導也來了,于是又把這位領導也請上臺一同剪彩。A小姐急得眼淚差點掉下來:這可要出洋相了!關鍵時刻,B小姐卻從手袋里又拿出一把剪刀遞上去。六位領導喜氣洋洋地剪完了彩,皆大歡喜。三天后,人事部下了一個通知:A小姐走人,B小姐升任公關經理。
A小姐和B小姐的成敗,就系在了一個小小的細節上。一個看似不起眼的細節,你把它處理好了,可能就會得到一份意外的驚喜。所以工作中,我們一定要注意培養細心謹慎的習慣,為未來的事業打基礎。
米開朗基羅是人類史上最杰出的藝術大師之一。但無論是雕刻還是繪畫,他的速度都不是很快,因為他注重細節,對任何一處細小的線條、色調,他都要花費許多時間仔細琢磨、推敲、揣測,力求達到最好的效果。
一天,友人拜訪米開朗基羅,看見他正對著一個雕像發呆,似乎他自己也成了一座雕像。
“你的作品還沒有完成嗎?”朋友忍不住對米開朗基羅說。
“沒有,還剩下最后的修飾!”
過了一段日子,友人再度拜訪,看見他仍在修飾那尊雕像。
友人似乎有點不耐煩了,他說:“這么長時間了,看你的工作似乎沒有什么進展,你每天都干什么了?”
米開朗基羅回答:“我一直在整修雕像,你不覺得它的眼睛更有神、膚色更亮麗、肌肉更有力了嗎?”
友人說:“這些都只是一些小細節啊!”
米開朗基羅說:“不錯!但是這些細節處理得不妥當,雕像就難以達到完美。”
看上去微不足道的細節往往會影響一件事情的大局。我們沒有任何理由拒絕關注細節,就如同一個女子不能容許臉上沾染一點墨跡一樣。
很多人對細節視若無睹,并堂而皇之地美其名曰“不拘小節”;還有人把隨便散漫偷偷改為“隨和浪漫”。他們不注重自己的個人形象,衣服臟兮兮、頭發油膩膩;他們不關心辦公桌上堆積如山的文件和資料,更不會想到報告中的標點符號是不是用對了……“這些都是小問題,沒有什么大不了!”對細節無所謂的人總是這樣想、這樣做。
那些優秀的、成就非凡的人,總是于細微之處用心,在細微之處著力。因為正是有這些毫不起眼的細節的完美,才保證了以后大事的成功。
一位在工作中十分注重細節的工程師的座右銘是:即使一個細節沒有做好,也不算完成任務。
有一次,這位工程師被派往一個與公司有合作關系的企業考察一個項目。為了能夠將項目的全景拍下來,他不惜徒步走了兩公里山路,爬到一座山的山頂上拍攝,連項目周圍的風景都拍得很清楚。其實,他站在公司會議室的樓上完全可以拍到項目的情況。那家合作公司的領導問他為什么要這么做。
他說,回去后要向董事會匯報整個項目的詳細情況,周圍的風景也是項目的一個重要影響因素,所以要帶回去給高層領導和設計師看。
這樣一個盡心盡力、注重細節,把工作做到完美的員工一定是一個認真負責的員工,得到提升自然是指日可待的。
在日常工作中,人們總是習慣注意關注那些大的事情、大的問題,而經常忽略那些細小的問題。原因是認為它們太“小”,完全沒有必要在這上面耗費太多的精力和時間。殊不知小問題容易出現大紕漏,疏忽一個不起眼的小細節極有可能會葬送一個大項目。因此,對小細節應引起足夠的重視。
巴西海順遠洋運輸公司曾經有一艘先進的海輪,名叫“環大西洋”號,后因一次海難事故而永遠沉沒于大海。
當巴西海順遠洋運輸公司的救援船到達出事地點時,21名船員連同“環大西洋”號全部消失了。海面上風平浪靜,只有救生電臺繼續拍發著求救電波。救援人員無法想象這片海況極好的海域究竟發生了什么,造成這條最先進的海輪沉沒。
這時,有人發現電臺下綁著一個密封的瓶子。瓶子里面有一張紙條,紙條上的文字由全船21名船員的不同筆跡寫成:
一水理查德:“3月21日,我在奧克蘭港私自買了一個臺燈,想給妻子寫信時照明用。”
二副瑟曼:“我看見理查德拿著臺燈回船,說了句這個臺燈底座輕,船晃時別讓它倒下來,但沒有干涉。”
三副帕蒂:“3月21日下午船離港,我發現救生筏施放器有問題,就將救生筏綁在了架子上。”
二水戴維斯:“離港檢查時,發現水手區的閉門器損壞,我便用鐵絲將門綁牢。”
二管輪安特耳:“我檢查消防設施時,發現水手區的防栓銹蝕,心想還有幾天就到碼頭了,到時候再換吧。”
船長麥凱姆:“起航時,工作繁忙,沒有看甲板部和輪機部的安全檢查報告。”
機匠丹尼爾:“3月23日上午,理查德的房間消防探頭連續報警。我和瓦爾特進去后,未發現火苗,判定探頭誤報警,拆掉交給惠特曼,要求換新的。”
大管輪惠特曼:“我說正忙著,等一會兒拿給你們。”
服務生斯科尼:“3月23日13點到理查德房間找他,他不在,坐了一會兒,隨手開了他的臺燈。”
機電長科恩:“3月23日14點我發現跳閘了,因為這是以前也出現過的現象,沒多想,就將閥合上,沒有查明原因。”
三管輪馬辛:“感到空氣不好,先打電話到廚房,證明沒有問題后,又讓機艙打開通風閥。”
管事戴思蒙:“14點半,我召集所有不在崗位的人到廚房幫忙做飯,晚上會餐。”
醫生莫里斯:“我沒有巡診。”
電工荷爾因:“晚上我值班時跑進了餐廳。”
最后是船長麥凱姆總結的話:“19點半發現火災時,理查德和蘇勒房間已經燒穿,一切糟糕透了,我們沒有辦法控制火情,而且火越來越大,直到整條船上都是火。我們每個人都犯了一點點錯誤,但釀成了船毀人亡的大錯。”
看完這張絕筆紙條,救援人員誰也沒說話,海面上死一樣寂靜,大家仿佛清晰地看到了整個事故的過程。
我們可以推斷這個災難的形成過程:
理查德私買臺燈回船后,沒有任何人制止,同事找他時又把臺燈隨手打開。負責安全巡回檢查的人又忽視了理查德的房間。事實上,臺燈底座太輕,亮著的臺燈在顛簸中落地,引起電火花,在地毯上產生了火苗。火苗沿著桌腿、桌布、床單蔓延,最后導致電路跳閘,電工卻對這個重大的危險信號習以為常,隨手把閘合上。因為房間里的消防探頭被拆掉了,新的尚未安裝,所以無法報警,火苗靜悄悄地肆虐著。焦煳的氣味傳了出來,三管輪聞到了,就直接打電話給廚房,廚房覺得沒問題,也沒有一個人追究焦煳氣味從何而來。下午幾乎所有人員都離開了崗位,去了廚房;晚上,醫生放棄了日常的巡檢,就放棄了發現問題的一個機會,就連值班的電工也私自離崗!最后,當大火被發現,著火的房間已經被燒穿,水手區的門被綁死了,怎么也進不去,消火栓銹蝕打不開,無法滅火,閉門器和救生筏被牢牢綁住,無法逃生。而這些問題船長在此前根本沒有發現,因為他沒有看甲板部和輪機部的安全檢查報告。
這是一起由多個微小失誤疊加而成的責任事故。為了使公司員工永遠記住那段傷心的往事,避免同類事故再次發生,該公司門前至今仍樹立著一塊石碑,上面刻著那段令人悲痛而又發人深省的事故。
每個“小錯誤”看起來似乎很輕微,但疊加在一起就成了一場無法規避的災難,正如船長麥凱姆總結的那樣:“我們每個人都犯了一點點錯誤,卻釀成了船毀人亡的大錯。”仔細檢討我們的工作,低標準、老毛病、壞習慣之類的“小錯誤”可以說比比皆是,如果總是視而不見、習以為常,那么“大事故”的發生也將在所難免。
工作中的細節看上去毫不引人注意,卻恰恰是一個人認真與否的最好證明。那些百分之百關注工作的員工,總是能夠認真對待工作中的每一個細節,將工作做到盡善盡美。也正是這份對工作的認真,才使他們獲得了成長和發展的機會。
上一篇:立足現實,克服好高騖遠的工作習慣
下一篇:認真工作,才能贏得尊重與收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