拿破侖·希爾曾經說過:“由于我們的大腦限制了我們的手腳,因此,我們掌握不了出奇制勝的方法,往往會簡單地放棄。”深入一步思考,能夠增加思維的深度,進行有效的突破。
那么,怎樣才能“深入一步”?這就需要我們不輕易對問題的進展表示滿足,多問幾個“為什么”,才能找到問題的本質,這樣不僅能治標,還能治本。
豐田汽車工業公司總經理大野耐一認為,他之所以能夠發明“豐田生產方式”,根本原因在于他從不滿足于現狀,善于“在沒有問題中找出問題”。
豐田公司有一個口號:“不滿足是進步之母。”公司鼓勵員工對現狀不滿,但要求把這個不滿足同改革結合起來,而不是和牢騷結合起來。大野本人就是個善于從不滿中發現問題并加以改進的人。他曾總結他發現問題的秘訣:凡事要“問5次為什么”。
有一次,生產線上有臺機器老是停轉,修了多次都無效。大野就問:“為什么機器停了?”
工人答:“因為超負荷,保險絲燒斷了。”
大野又問:“為什么超負荷?”
答:“因為軸承的潤滑不夠。”
大野再問:“為什么潤滑不夠?”
答:“因為潤滑泵吸不上油來。”
大野再問:“為什么吸不上油來?”
答:“因為油泵軸磨損,松動了。”
這樣,大野還不放過,又問:“為什么磨損了?”
答:“因為沒有安裝過濾器,混進了鐵屑。”
于是,大野下令給油泵安上過濾器,終于使生產線恢復了正常。倘若不是這樣打破沙鍋問到底,只滿足于換一個保險絲,或者換一下油泵軸,過一陣仍會出現同樣的故障。所以,大野說:“豐田生產方式就是積累并運用這種反復問5次 ‘為什么’ 的科學探索方法才創造出來的。”
所以,當你就一個問題探尋其原因時,一定要認真追本溯源,深入探查問題的核心,而不要滿足于停留在問題表面。
愛迪生是人類歷史上最偉大的發明家,他一生發明的東西有1600多種。有人不無夸張地說:“如果人類沒有了愛迪生的發明,人類文明史至少要往后倒推200年。”那么,愛迪生的發明天賦從何而來?專家通過研究指出,愛迪生的發明很多來自提問。雖然他沒有將自己所問的問題都得出答案,然而他已得出來的答案卻多得驚人。
有一天,愛迪生在路上碰見一個朋友,看見朋友手指關節腫了,便問:
“為什么手指關節會腫呢?”
“我也不知道確切的原因。”
“為什么你不知道呢?醫生知道嗎?”
“去了很多家醫院,每個醫生說的都不同,不過多半的醫生認為是痛風癥。”
“什么是痛風癥呢?”
“他們告訴我,說是尿酸淤積在骨節里導致。”
“既然如此,醫生為什么不從你骨節中取出尿酸來呢?”
“醫生不知道如何取。”朋友回答。
“為什么他們不知道如何取呢?”愛迪生生氣地問道。
“醫生說,因為尿酸是不能溶解的。”
“我不相信。”愛迪生說。
愛迪生回到實驗室里,立刻開始做尿酸到底是否能溶解的試驗。他排好一列試管,向每支管內都灌入四分之一不同的化學溶液。每種溶液中都放入數顆尿酸結晶。兩天之后,他看見有兩種液體中的尿酸結晶已經溶化了。于是,愛迪生有了新的發現,一種醫治痛風癥的新方法問世了。
愛迪生這種凡事愛問“為什么”的思維方式,為他的各種發明創造開辟了廣闊的天地。
多問“為什么”表達了一種深入探究原因的愿望。很多時候,對那些尋常的事物,我們自認為很熟悉,殊不知,事物的真實本質和改變創新的機遇,往往就隱藏于對尋常事物問“為什么”后面。
因此,我們主張進行積極的思維活動,不管遇到什么問題,都要多問幾個“為什么”。當你認真地問了“為什么”并且找到了你想要的答案,整個世界也許就會為你敞開大門。
上一篇:問題在發展,方法要更新
下一篇:一次做對最省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