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么張浩與升職失之交臂
張浩和他的同班同學李旭在大學畢業后一同進入了IBM公司,成了我直接管理的軟件開發團隊中的成員。從他們的畢業成績單上就可以看出,張浩的成績明顯好于李旭,并且張浩在大學期間擁有更多有價值的實習經歷。因此,在剛開始時,我對張浩的關注更多,期望值也更高。在之后的團隊工作中,兩個人都非??炭?,表現優秀。一年半后,我的團隊需要選拔一位年輕主管來管理有20個人的開發小組。在那次崗位選拔中,張浩和李旭是公認的最有潛力的競爭者。
我選擇了任命李旭為主管,李旭也因為這次升職成了張浩的直接上級。因為李旭的各項KPI都完全達成,并且表現出出色的領導力,帶領其他團隊成員達成了團隊的KPI目標。
選拔結果出來后,張浩表現出了明顯的不滿。在之后的工作中,他出現明顯的消極情緒,并且有時候不能配合團隊進行工作。我跟張浩進行了幾次單獨的溝通,詢問他最近的工作狀況。張浩坦言,他認為本次的選拔結果并不公平。因為他覺得自己的技術能力更強,所以理應成為提升的對象。
聽完張浩的反饋后,我問了他兩個簡單的問題:
● 你了解咱們部門的KPI嗎?我在每個季度的員工大會都會跟大家宣布部門KPI。
● 你清楚你的KPI具體是什么嗎?每個財年的第一個月,經理都會和所有員工單獨溝通他本人的KPI。我記得和你的談話非常順利,你當時承諾會達成你個人的KPI?,F在,除了代碼的錯誤率,你還能把其他指標和我具體說一下嗎?
這兩個問題,張浩都不能準確作答。不難想象,張浩沒有用KPI引導自己聚焦關鍵要務,他的很多工作對公司來說,都不是價值最大化的。他的很多辛苦,也并不能讓他的業績超過其他人。
其實這樣的現象在新員工身上很常見,很多員工也都有這樣的誤區:認為只要自己技術過硬或者任勞任怨,就一定能獲得升職加薪。但事實并非如此。企業在衡量一個員工對公司價值大小的時候,第一件事就是看KPI的完成情況。
很多企業在考核員工時,會把員工分成兩種類型——主動型和被動型。
主動型員工,通常是了解公司KPI目標的人。他們根據公司和自己的KPI,主動請命,思考最有效的工作方法;同時,他們在團隊工作中富有合作意識,能夠積極了解公司文化,并把公司的文化價值觀滲透到自己的每一個決定和行為中。這樣的主動型員工,每個企業都想擁有!他們積極、主動,做任何事情基本都不需要上級操心。最關鍵的是,他們會按公司的績效標準安排自己的工作任務,聚焦關鍵要務,從而能夠在最大化自身價值的同時,增加公司的業績。聰明的企業在遇到這樣的員工時,都會盡量賦予他們更大的權利,讓他們承擔更大的責任。
我們在公司或學??隙ㄒ娺^一些對工作完全提不起勁的人。但他們下班后,卻與工作中無精打采的樣子相反。有一次打保齡球,一個名副其實的“問題員工”投出了球,然后開始大聲尖叫,又蹦又跳。他為什么會這么興奮?因為他投了個好球,撞倒了所有的球瓶。那么,他為什么工作的時候興奮不起來呢?很可能是因為他不知道球瓶在哪里,工作沒有目標。連球瓶都沒有,誰會想要打保齡球呢?
因此,你的工作一定要有目標,而且是正確的目標。打倒這些球瓶,就是你工作的KPI。
被動型員工則只知道被動地接受任務,不能主動思考工作和績效之間的關系,也沒有習慣主動了解公司面臨的挑戰。這樣的員工,有些雖然能勝任自己的工作,但是不懂團隊的任務分配和協作,在團隊中存在感不強,很難把自己的能力轉化為團隊的業績。還有些員工,在公司工作多年,卻仍然不了解公司的核心文化。在績效考核中,被動型員工會遠遠落后于主動型員工,因此,他們之后的升職、加薪空間相對而言會很有限。從長遠來看,這類員工的工作軌跡會慢慢地與公司的發展相偏離,在人才輩出的公司里逐漸被邊緣化,其付出的辛苦勞動也不能為自己創造最大的價值。
上一篇:與龍共舞,你也會成為龍
下一篇:主觀對溝通偏差的影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