戒奢侈,節儉是一切美德的根本
“靜以修身,儉以養德”是諸葛亮曾經說過的兩句話。“儉”何以能養德呢?因為一個人奉行節儉的原則,就會遠離諸多誘惑,不會有太多的物質欲求,就能夠讓心靈回歸質樸,不再浮躁。大文豪蕭伯納說:“節儉是一門藝術,它能使人好好地享受生活。熱愛節儉是一切美德的根本。”自古以來,奢侈是產生罪惡的根源,奢侈的人幾乎都迷失在了物欲當中,而懂得節儉的人則留下了千古美名。
我國古代有些帝王都非常重視節儉的美德,并且身體力行,以身作則,昭示天下。
提起漢朝時候的“文景之治”,國人無不津津樂道,而開創這一盛事的,就是崇尚黃老之道、實行無為而治、厲行節儉的漢文帝劉恒。
從秦始皇統一六國到楚漢紛爭之后,一直到漢文帝的時代,國家都處于戰亂歲月。那個時候的人民,飽受戰亂之苦,百廢待興,最當務之急的就是“休養生息”。因此,漢文帝即位之后,就采用了道家無為而治的方法,以“慈”“儉”為治國的原則。先是廢除了連坐等嚴酷刑罰,建立了更為人性的法治精神,接著制定了福利制度,“詔定振窮、養老之令”,其中最為重要的就是漢文帝多次下詔減輕賦稅,輕徭薄役,厲行節儉治國。文帝之后的景帝,繼續沿用了這一政策,國力大增,為漢朝帝國的強盛奠定了堅實豐厚的基礎。
漢文帝的節儉是天下皆知的。他登基后第二年,有人獻上了一匹千里馬。他知道之后,下了一道諭旨,將千里馬以及送馬的路費一同奉還,同時又下了一道詔書宣布說:朕不接受任何稀奇名貴的進貢,地方官要通知四方,以后不可再費盡心機送什么東西上來。
漢文帝以節儉知天下,為開創“文景之治”這一盛世開創了先例,打好了基礎,從而使自己的功績彪炳史冊。后來,史家評論其“世功莫大于高皇帝,德莫盛于孝文皇帝”,可以說是對他中肯的評價,這是絲毫不過分的。
而在我國的歷史上,也有一些驕奢淫逸之人,他們從不主張節儉,不僅如此,而且依仗權勢和財勢,比奢斗富,以滿足自己的畸形心理。當然,這些人因為違背人心,最終也得到了應得的懲罰。
我國晉朝時期就有兩個比拼富貴的暴發戶。一個是巨富石崇,他魚肉百姓,搜刮民脂民膏,搶劫客商的錢財,家中奢華至極,家中資財可以說是富甲天下。當時他自稱除天子之外,他是天底下第一富戶。而另一個是外戚王愷,他背后有皇室支撐,家中也富有非常,因此他對石崇頗有微詞。兩個人曾多次斗富,然而王愷即便有武帝的支持,也仍然沒有取勝。
一次,王愷將御賜的二尺多高的珊瑚樹向石崇炫耀,孰料石崇根本不屑一顧,隨后拿起鐵石將它擊碎了,隨后又搬出自己家中六七株三四尺高的珊瑚樹來,這讓王愷大感震怒而又無處發泄。
而石崇的巨富和他過于奢侈的作風引起了統治者的不滿。八王之亂時,朝廷以結黨之罪把他殺了,石家的萬貫家財瞬間煙消云散,家人散盡,仆役充公。而王愷后來也沒有得到好下場。
歐陽修說:“成由勤儉敗由奢。”這句話一點不錯,縱觀歷史上下,凡驕奢淫逸之人,最終都沒有落得好下場。老子在《道德經》中也闡述了他的節儉觀。老子曾說:“吾有三寶:一曰慈;二曰儉;三曰不敢為天下先。”意思是“我”靠三件法寶處事,第一件是慈愛;第二件是節儉;第三件是不敢與人爭先。由此可見,老子對于節儉是多么的重視,而我們在為人處世的過程中,也要發揚節儉的作風,保持樸素的品質,因為這才是一切美德的根本。
上一篇:感恩盡責,奮發向上
下一篇:才華的顯露要適可而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