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迷信權威,要有勇氣創新
工作過程中,當你產生一個新的想法時,敢于當眾提出來嗎?當你發現這一想法與“權威”相悖時,還敢當眾提出來嗎?相信,很多職場新人此時會選擇沉默或者放棄,畢竟在大多數人意識里,權威的判斷總是準確無誤的,見解總是深入全面的,觀點總是不容置疑的。
在《現代漢語詞典》中,權威即“使人信從的力量和威望”,或是“在某種范圍里最有威望、地位的人或事物”。我們常常看到這樣的情景:兩個人爭論某個問題時,如果一方添加一些權威成分,則很容易“駁”得對方啞口無言,贊同自己的觀點,可見權威的影響力之大,操縱力之巨。
殊不知,一味地相信權威,很容易束縛心智,致使自己形成固定的思維定勢,喪失獨立思考的能力,抑制改革創新的能力,不知不覺中就淪為了權威的奴隸,表現為墨守成規、循規蹈矩,隨波逐流等。很明顯,這些表現與創新是相悖相斥的,也不算認真的工作態度,是很難做好工作的。
話說回來,我們之所以相信權威,是因為認為“權威=真理”。果真如此嗎?不然!“人非圣賢,孰能無過”,即使是再權威的人,在認識的領域總還有未知的地方,在理解的層次上也難免會有誤差。人類發展到現階段,在幾千年的歷史中,太多的錯誤被揭露,太多的謬論被指正。
例如,哥白尼對當時居于統治地位的“地心說”進行了懷疑,創立了“天體運行論”,從而實現了天文學中的根本變革;亞里士多德認為“重的物體一定先落地”,而伽利略則指出這是錯誤的,他在比薩斜塔上做了著名的鐵球試驗,有力地駁斥了亞里士多德的觀點;愛因斯坦不完全相信牛頓的“萬有引力定律”,他將引力描述成因時空中的物質與能量而彎曲的時空,成功創立了“相對論”。
權威并非真理,有時還經不起考驗,特別在現今這個多元開放的時代。面對所謂的學術權威,面對所謂的大師言論,是一成不變地盲從聽信,還是認真思考,仔細研究,進而提出自己的見解,做出自己的判斷和選擇?這是職場新人必須正視的一個問題,也是需慎重考慮的問題。
古語“盡信書不如無書”就是鼓勵人們不要迷信書本,泥古不化,而要認真思索,敢于懷疑,勇于創新。職場上,那些不盲從權威、敢于質疑權威、敢于堅持自己觀點,并且將所思所想放到實踐中去檢驗的人,往往能有所創新,有所成就。華爾街股市大亨沃倫·巴菲特的成功就是最好的證明。
1950年,巴菲特拜師于著名投資學理論學家本杰明·格雷厄姆,格雷厄姆傳授給巴菲特豐富的知識和訣竅,主張投資股票要依靠企業的盈利情況、資產情況及未來前景等因素,這一理念對當時的炒股界產生了很大影響。但是,巴菲特卻覺得老師的這個理念存在缺陷,他認為這只看到了企業的有形資產卻忽視了無形資產,如企業的品牌價值,這很有可能帶來豐厚的實際效益。
1963年,巴菲特將目標定在了一家小型服裝廠上。格雷厄姆則認為此廠的股票雖然便宜,但產品競爭力弱,沒有投資必要,但巴菲特卻看重了這個廠家的無形資產,他相信自己的判斷,毅然出手購買了該廠股票,這是一種前無史例的投資方式。接下來的一段時間內,巴菲特不斷地追加投資,最后這家公司的發展甚至超過了巴菲特一開始的預計,回報自是豐厚。
在之后的投資生涯中,巴菲特更加相信自己的判斷,只要自己覺得行就會義無反顧地投資,至于那些所謂的股市行情、專家意見完全不在他的考慮范圍之內。當然,巴菲特的判斷并不是空穴來風,而是建立在他對所投資企業全方位的詳細了解基礎之上的。因為不盲目地相信權威,認真思索分析,巴菲特成功了。當有人請教他投資訣竅時,巴菲特說:“投資時不要被權威的意見所左右,包括我給你的指導,你也只能作為一個參考的經驗,你要相信自己的判斷能力。”
工作中,不管做什么事情都要講求實事求是,而不能將權威強加于自己的意志。這里的權威包括課本上的理論知識、前輩教授的工作經驗、領導教條化的指令等。將事實置于眼前,認真地進行分析判斷,拒絕隨波逐流,大膽地進行創新,這樣才能不斷地增強自己的實戰能力,取得卓越的成績。
需注意的是,卓越者開始總是曲高和寡,平庸者往往附和者眾,挑戰權威的過程要經歷眾多的不解和質疑,這是一種殘酷的身心考驗。這就需要我們多一份堅持的勇氣,只要是自己覺得對的,不管別人肯不肯定,不管別人贊不贊同,不管別人認不認可,讓心中的雜音寂靜,義無反顧地去做!
箴言No.1
大多時候權威是可信的,但“人非圣賢孰能無過”,權威并非真理。這就需要你在工作過程中,凡事認真地加以思考和分析,做出自己的判斷和選擇,也只有這樣你才能有所突破,有所創新,有所成就。
上一篇:不說“差不多”,100%才算合格
下一篇:與創新同步,與時代同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