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生是一個“失而復得,得而復失”的循環過程,失去的并不代表以后就不會重新得到,得到的也不意味著能終生擁有。要想擁有幸福,我們不僅要坦然面對生活中的不幸,還要能夠看輕生活中的得失。有句俗話說得好,“失去的當禮物,眼前的叫幸福。”不哀嘆那些失去的東西,珍惜當下的美好,這才是幸福的真諦。
有時候,生活中的不幸也并非是一件壞事,把“失去的”當做神賜給我們的禮物,它會成為一種促使我們采取行動的壓力,一種激勵我們提高素質的動力,我們的頭腦會因此而變得敏銳,我們的內心也會因此而學會珍惜。
1945年8月,第二次世界大戰對日作戰勝利紀念日之后兩天,瑪麗•布朗太太回到她位于渥太華的家,站在空寂的房間里發愣。幾年前,她丈夫死于車禍,接著,與她相伴的母親也去世了。
布朗太太這樣描述自己當時的狀況:“鐘聲與哨笛宣布和平的到來,我唯一的兒子唐納卻死了。我的丈夫和母親在那之前就死了,整個家只剩我一個人。離開孩子的葬禮回到家中,那種無名的空寂感,我永遠難忘。沒有哪兒會比我的家更空寂了,悲傷和恐懼讓我窒息。除了要學會一個人生活外,還要改變自己的生活方式,而其中最大的恐懼則是怕自己因傷心而發瘋。”
一連幾個星期,布朗太太沉浸在悲傷、恐懼、孤獨之中,痛苦和惶惑使她茫然,她不肯接受現實。她說:“我相信,時間會幫我平復創傷,但是時間過得太慢了,我必須找點事來打發時間,于是我就去工作。
“時間慢慢地過去了,我發現自己能重新對生活、同事、朋友產生興趣。我漸漸明白不幸的事已經悄然走遠,未來的一切正在變好。我曾經是多么的愚蠢,怨蒼天待我不公平,不肯接受現實。但是,時間改變了我。這一天來得很緩慢,不是幾天也不是幾星期,它是漸進的。然而,最重要的是,我終于學會了面對現實。現在,當我回首往事時,就覺得自己像一艘輪船在歷經風雨后終于航行在平靜的海面上。”
有些失去,誠如布朗太太所親歷,大到不是常人所能承受的地步,可是逝者已矣,生者的生活還是要繼續下去的。無論這種失去讓我們多么悲痛,我們也還是要接受。當布朗太太選擇接受親人離去的事實時,她就已經做好了準備,讓時間來治愈自己的傷痛。
同樣,因為生活中的一些失敗、挫折及不幸,我們的生活被分割得七零八落,也只有時間才能將它縫合。所以,當我們陷入悲傷的情緒中無法擺脫時,必須給自己時間。悲劇剛剛降臨時,世界仿佛也停滯不前了,而我們的悲痛卻要一直持續下去。然而,生活還在繼續,這個時候就需要我們選擇回憶那些快樂的往事,只有這樣幸福才能取代悲痛,從而進入到我們的生活中來。
無論經歷了什么,失去了什么,我們都應該從內心里停止悲哀和怨恨,接受無法逃避的現實,等待時間幫我們擺脫不幸。既然失去的已經無法挽回,那么不妨將這些不幸當做生活給我們的考驗和禮物,也正因為有了這些磨難,才讓我們更珍惜眼前的幸福。
此外,減輕不幸所造成的影響,為自己贏得幸福最保險的途徑之一,就是在幫助別人的過程中使自己的心靈得到慰藉、升華。
威斯康新州的一個女人,對社區居民來說,她是一個激勵人心的人物,因為她超越了個人的悲傷,能夠帶給那些有同樣煩惱的人以安慰。
她25歲的兒子,在第二次世界大戰時陣亡。她雖然非常哀痛,卻不要別人憐憫。正如她所說的那樣,“我了解那些從不知什么叫真正幸福的母親,有些人的子女得了痙攣性麻痹,有些人的子女精神或身體殘缺無法為國效力,還有些人渴望養育子女卻無法生育。我有過一個好兒子,跟我度過了快樂的23年,我的余生中擁有了23年的美好回憶。因此,我必須順從上帝的意愿,盡我所能幫助那些有兒子在服軍役的母親。”
結果,她做到了。她毫不厭倦地帶給有兒子在軍中服役的人和正在軍中服役的人以安慰。她學會將心思和精力投入幫助他人之中,讓自己沒有剩余的精力再去苦思自己的煩惱和不幸。慢慢地,悲傷離她遠去,幸福回到了她身邊,而她身邊的人也被她的這種精神所感染,變得快樂起來。
盧森堡說過,“不管遇到怎樣的事情,都請愉快地接受吧!這就是人生。我們要接受人生,勇敢地、大膽地,而且永遠微笑著。”人生的旅程中,不光有著幸福與光明,也有著悲傷與黑暗。煩惱不會因為我們的拒絕面對而放過我們,它是人生的一部分,而我們的成熟與否跟對待煩惱、不幸的態度有著密切的關系。
總之,不要過于在意生活中的得失,只有接受生活中的不幸和失去,才有機會改變現狀,也才能夠得到幸福。
上一篇:在意外界的得失,不如低頭修煉自己
下一篇:人生有所失,才能有所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