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不垮你的,將使你更加堅強
遭遇挫折并不可怕,可怕的是因挫折而產生對自己能力的懷疑。只要精神不倒,敢于放手一搏,就有勝利的希望。
——西點軍校第47任校長
伊·L.班尼迪克
有這樣一個故事,上帝有一天心血來潮,來到他所創造的土地上散步。他看見麥田里的小麥碩果累累,甚是高興。恰巧這時種植這片水稻的農夫看見了上帝,就祈求上帝道:“仁慈的上帝!我這50年來一直在向您祈禱,不要降大風雨,不要降冰雹,不要有干旱,也不要有蟲害,可是一直沒能如愿,今天我見到了您,您可不可以答應我,就明年一年不要有大風雨、不要干旱、不要有蟲害?”
對于農夫的請求,上帝慷慨地答應:“好吧,不管別人明年如何,我一定如你所愿。”第二年,農夫的田地果然風調雨順,并結出了許多麥穗。而且因沒有任何狂風暴雨、烈日災害,麥穗比往年多了不止一倍,對此,農夫興奮不已。
很快收獲的季節到了,當農夫收割的時候發現,麥穗里竟沒有什么籽粒。這讓農夫痛苦不已,他含著眼淚跪問上帝:“仁慈的主,這是怎么一回事,您是不是搞錯了什么?”
上帝回答說:“我沒有搞錯什么,只是因為你的麥子避開了所有的考驗,因而變得十分無能。對于一粒麥子,努力奮斗是不可避免的。一些風雨是必要的,烈日更是必要的,甚至蝗蟲也是必要的,因為它們可以喚醒麥子內在的靈魂。”
這個故事給了我們很多啟發,告訴我們在困難和挫折面前,要以一種更加積極的態度去面對。
在西點人眼里,面前的挫折并不是攔截在成功道路上的障礙,更是通向成功的階梯。這不難理解。回想一下就會發現,我們的成長多數來源于磨難和困境。因為苦難讓我們頓時失去了眼前的光芒,我們在惶恐、慌亂中極力尋求光明,從這個角度來說,困難挫折對我們來說是一種激勵,是促使我們成長、成熟的因子。
日本佛教律宗開山祖師鑒真,被日本人民稱為“天平之甍”,意為他的成就足以代表天平時代文化的屋脊。
史料記載,鑒真大師自小聰明好學,悟性極高。14歲時,他被智滿收為沙彌,居住在大云寺。他的師傅見他天資聰穎是可造之材,便讓他做寺廟里最苦的行腳僧,以此來鍛煉他。
鑒真每天外出化緣,風雨無阻,辛苦不說,還處處遭人諷刺和白眼。那時的鑒真并不理解師傅的用意,有些憤憤不平。
有一天,鑒真知道夜里下了大雨,路上肯定泥濘難走,便索性賴在床上睡懶覺,不去化緣。師傅得知他偷懶的事情后,便走到他的床前,問其緣由。
鑒真指著自己床前放著的一大堆穿爛了的草鞋說:“我做苦行僧也有一年多了,穿壞的草鞋比人家一輩子穿的都多。也該為寺里省省了吧?”
師父笑了笑,讓鑒真起來:“你隨我出去走走吧。”
鑒真隨師父來到寺前的小路上,路上滿是泥濘。師父問:“你想做什么樣的和尚?是做一天和尚撞一天鐘,還是成為一個光大佛法的名僧?”
鑒真毫不猶豫地回答:“當然要做名僧了。”
師父繼續問鑒真:“你昨天一定走過這條路吧?你能找到昨天的足跡嗎?”
“不能。昨天的路又硬又光,怎么可能留下腳印呢?”
“那么今天你再在這條路上走,能留下痕跡嗎?”
“當然能。”
師傅語重心長地說道:“泥濘的路上才能留下痕跡。只有在困境中不停跋涉的人,才能在人生的道路上留下自己的足跡。”
聽了師傅的一番話,鑒真發自內心地感激自己這一年多來經歷的苦難。
后來,鑒真大師六次東渡,經歷各種磨難,終于到達日本九州,為文化交流做出了不可磨滅的貢獻。
正如一位名人所說:“苦難是人生的鎮艙之物,沒有苦難,人生這條船很容易在漫長的遠航中沉沒。”雖然,每個人都希望自己的人生一帆風順,但這只是一個美好且不切實際的愿望,沒有一個人的人生是從頭到尾一帆風順的,即使你貴如王子,也要經歷各種波折。
而沒有任何波折,一帆風順的人生真的好嗎?真的會大有所成嗎?我想答案是否定的。古今中外,大凡有所作為者,無不歷經波折。憑借他們頑強的毅力,在面對挫折時沒有被打倒,反而促成他們變得愈加強大。
相信大家都知道這樣一個常識,面對咬人的狗,你若采取拔腿就跑的逃避方式,結果只會適得其反,因為這樣反而助長了狗的囂張氣焰,它會追著你咬,而且下一次見到狗時你只會更害怕。相反,如果你看見一條看似兇猛的狗時,不為所動,或者假裝彎腰撿石塊或磚頭,你就會發現,雖然它依舊叫囂得很厲害,但是不敢前進,甚至有些退縮,直到最后夾著尾巴逃之大吉,而你也會因此不再害怕狗,即使它們多么兇猛,你也掌握了戰勝它們的辦法。
攔路的“狗”相當于橫跨在成功路上的各種挫折。你越逃避、越懦弱,下一次只會讓你更加膽戰心驚、更加絕望,直到某一次你徹底被絕望擊敗。相反,如果在挫折面前勇敢抗衡,你會發現你找到了更多的勇氣,每一次跨過這道阻礙都讓你變得更加自信,更加堅強。
挫折中會學會順境中我們根本無法觸及的東西,比如忍耐、頑強等。挫折讓我們蛻去稚嫩,走向成熟,而成熟會讓我們更加接近成功。
縱使是從西點名校出來的精英,也難以保障自己的人生一帆風順,他們同樣會經歷失敗、經歷挫折,但是和那些在失敗面前認輸的人不一樣。他們擁有不服輸的精神,以及戰勝困難的毅力。
道格拉斯·麥克阿瑟被稱為“麥帥”,是美國著名軍事將領。1903年,他畢業于西點軍校;1919年至1922年,任西點軍校校長,主持西點軍校教學工作;1936年至1937年成為菲律賓軍隊元帥。
1941年6月,美國軍方實施了“彩虹5號”計劃,決定和歐洲作戰。這時道格拉斯·麥克阿瑟被任命為美國遠東軍司令部司令。但是令他沒有想到的是,日本人來得如此迅速和突然。更令他吃驚的是,日本人在攻擊珍珠港的幾個小時后,又對菲律賓的克拉克機場發動進攻,將他半數以上的空中力量摧毀。緊接著,日軍軍隊的兩只“鐵鉗”從呂宋島東面的林加延灣和西面的拉蒙灣切入,把麥克阿瑟逼退到“死胡同”巴丹半島。
而這一系列的轉變,是由于道格拉斯·麥克阿瑟的判斷失誤和處置失當造成的。此時,駐菲律賓美軍的轟炸機和戰斗機已被大部分炸毀,空中防御能力也喪失了,無法抵擋日軍的進攻,道格拉斯·麥克阿瑟已經注定要失敗了。
但是道格拉斯并沒有就此認輸。在羅斯福的命令下,他撤離了菲律賓,到澳大利亞指揮盟軍反攻。道格拉斯·麥克阿瑟所有的部隊,從馬尼拉撤往巴丹半島固守,馬尼拉成為不設防的城市,日軍很快占領了馬尼拉。
隨后,日軍便向巴丹半島發動進攻,但是沒有成功。這個時候,日本廣播電視臺開始嘲笑美國太平洋艦隊,道格拉斯·麥克阿瑟派飛機到菲律賓上空打擊敵人,以穩定士氣。但是這并沒有起到多大的用處,日軍很快攻占巴丹半島。道格拉斯·麥克阿瑟又被派到澳大利亞。
到達澳大利亞后,道格拉斯·麥克阿瑟總結了前幾次的失敗教訓,在之后的保護新幾內亞所羅門群島的戰爭中,他采用集中力量收復拉包爾。采用越島戰術,切斷敵人補給線,使日軍無所作為,孤立他們的軍隊,讓他們在戰場上餓死。
面對重重失敗,道格拉斯·麥克阿瑟在撤退時,沒有放棄戰勝對手的信念。他不斷在失敗中學習,最終發動了一個最漂亮的反撲。不認輸,堅持下去就有成功的機會,這是西點人的信仰。所以,每個西點學員都不會放棄,他們的意志力指引他們勇敢地面對每一次挑戰,每一次失敗,在失敗中找到成功的力量。
正如溫室之花根本不能經受狂風暴雨的考驗一樣,真正想要成功的人絕不會甘于安逸享樂,他們知道,只有通過風雨的洗禮,才能收獲成功的靈魂。
苦難對于一個沒有吃過苦的人來說,就像一個沒有喝過咖啡的人,只知道味道很苦,而只有那些經歷過、品嘗過磨難滋味的人,才知道,那苦澀的背后有著無盡的回甘。
人生規劃箴言
每一次挑戰都是一次抽絲剝繭的機會,穿過這個瓶頸,就將得到一次蛻變。所以,不要害怕面前的障礙,翻越它將使你變得更強大。
上一篇:成功是需要你全力以赴去做的事
下一篇:拖延導致平庸,行動成就卓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