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樂是我們的需求得到了滿足
人生在世,短短數十載,人們窮其一生,都在追求快樂,這是我們一生追求的終極目標,因為只有快樂才是人生幸福的唯一標準。然而,什么是快樂呢?一般字典上對快樂下的定義多半是:覺得滿足與幸福。德國哲學家康德則認為:“快樂是我們的需求得到了滿足。”的確,快樂是一種美好的狀況,也就是沒有不好或痛苦的事情存在,你覺得個人及周圍的世界都挺不錯。也就是說,我們的生活快樂與否,完全決定于個人對人、事、物的看法如何,即我們生活得怎么樣,是由我們對生活的態度決定的。如果你的頭腦中充滿快樂的思想,那么,你的生活就是歡樂的;而如果你整天都在想那些傷心的事,那么,你始終不能釋懷。人生短暫,快樂是一生,悲傷也是一生,那么,為什么不選擇快樂地活著呢?如何選擇,這完全取決于做人的心態,正確的做法就是不斷地培養自己樂觀的心態,遠離悲觀!
一個農夫家里有兩個水桶,它們一同被吊在井口上。其中一個對另一個說:“你看起來似乎悶悶不樂,有什么不愉快的事嗎?”
“唉,”另一個回答,“我常在想,這真是一場徒勞,好沒意思。常常是這樣,剛剛重新裝滿,隨即又空了下來。”
“啊,原來是這樣。”第一個水桶說,“我倒不覺得如此。我一直這樣想:我們空空地來,裝得滿滿地回去!”
在現實生活中也是如此,處于同樣的環境之中,有人覺得快樂,有人深感不幸;兩個人同時望向窗外:一個人看到星星,一個人看到污泥。這代表著兩種截然不同的態度。
我們不難發現,那些懂得享受快樂、享受人生的人,都是忙碌的、有活力的、性格外向的人,而他們之所以快樂,是因為他們選擇了快樂。可見,選擇快樂讓我們擁有好情緒。反過來,如果我們選擇用一種抑郁的心情去體味人生,那么,我們的一生也會充滿折磨和煎熬。
的確,生活畢竟是生活,它就如一枚綠橄欖,慢慢咀嚼,既有清泉般的甘醇,也有難以訴說的苦澀。如何去坦然面對這迎面而來的一切,人人都有自己的方法。但唯有保持身心愉悅,熱愛生活,才不至于活得太沉悶,太矛盾。內心淡定的人即使遇到不快之事,也會以忘卻的方式來洗滌心靈,讓自己的心靈更純凈,從而接受轉身而來的快樂。
很多時候,人們都是在為過去所累,過去的冤怨,過去的爭吵,過去的誤解,過去的情感,包括過去的輝煌與榮耀。其實那些不過只是飛過頭頂的一片云彩,飄過眼前,便云消霧散。懂得忘記不快的人是豁達的、成熟的、美麗的。
無論你是否富有,無論你有怎樣的社會地位,你都免不了煩惱——盡管你也深知煩惱都是自找的——因為人是現實的,不是超脫凡俗的圣人。既然這樣,我們就要學會善于淡化煩惱,忘記煩惱。
那么,如何才能淡化和化解煩惱、尋找快樂呢?你可以試試以下方法:
1.只跟自己比,不和別人攀
可能我們自打記事以來就受到周圍人的耳濡目染,對所謂的“成就”“成功”有了一定的概念,在這種壓力下,我們努力學習、努力找工作,并且,這種壓力隨著年齡的增長越來越強烈。而一旦自己落后于他人,我們就會變得自卑、傷心,甚至一蹶不振。
所以,要讓自己獲得快樂,就要重新審視自己,審視自己當初的標準是不是錯了,如今有無進展。如果你真的已經盡了力,相信一定會今天比昨天好,明天比今天更好。
2.關心周圍的人、事、物
假如我們把目光轉移到周圍的人、事、物上,而不是只看到自己的話,那么,我們的眼界一定會開闊很多。那些以自我為中心的人,之所以永遠得不到快樂,就是因為他們永遠都不知道滿足。
那么,你應該關心什么、關心誰呢?張開眼睛想一想,我們雖然平凡,至少可以幫忙學童上下學,為病人念念書,到老人院打打雜,甚至把四周環境打掃干凈……只要付出一點點,你就會快樂些。
3.學會反方向思考
比如,如果發生了什么天災人禍,死傷多人,皆為不幸。而對于那些幸存者而言,活著就是最大的安慰。
4.時間是最好的良藥
時間能治愈一切痛苦。倘若你主動從時間的角度來考慮一下,心中對煩惱之事的感受程度可能就會大大減輕。比如,如果你失戀了,剛開始的第一個月,你痛苦萬分;第二個月,你心有隱痛;第三個月,你便能走出過去,重新尋找愛情了。
5.不要逃避
現實已經擺在眼前,我們再后悔、哀惋都無濟于事,我們要做到的就是先接受既成事實,然后進行彌補,最大可能地減少損失;過多的后悔、不休的責備,不僅于事無補,還會擴大事端,增加煩惱。
6.做事件的旁觀者
俗話說旁觀者清當局者迷,就煩惱之事來說,也是如此。置身于煩惱之中的人,往往執著于一點,甚至鉆“牛角尖”,千絲萬縷難找頭緒,甚至自己無法控制自己;此時,置身局外的旁觀者的勸導,往往可以起到指點迷津、淡化煩惱的作用。如果你正處于煩惱之中,你不妨做一下自己的旁觀者。
在人生的路上,快樂的情緒是非常重要的。生活是一門藝術,缺少了快樂這支彩筆的渲染和點綴,藝術的色調就會變得灰暗,變得枯燥乏味。通過對生活的悉心觀察,我們會發現,快樂具有無窮的能量,蘊藏著強大的生命力和創造力。
上一篇:忍一時之痛,獲得長久的幸福
下一篇:思慮長遠,別拘泥于眼前一事一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