季羨林:談神韻的境界:知識涵養與生命意識的融合
知識涵養與生命意識的融合
“神韻”一詞經常出現在論詩詞歌賦、論書法氣象上,甚至有時描繪人物也會用到它。在中國的文學史上,神韻的含義眾說紛紜,至今沒有一個統一的說法。季羨林先生說:“神韻是一個異常重要的詞,是一個異常重要的概念。神韻真如神龍,令人見首不見尾,或者首尾皆不能見。中國所有講神韻的書籍和文章,不管是古還是今,沒有哪一個是將其說明白了的。連倡導神韻說的王士禛也不例外?!?/p>
神韻對于現代社會仍然具有重要作用,一個會欣賞神韻美并且具有神韻的人,必定是一個十分有魅力的大家,季羨林先生就是其中之一。
學術之神韻
季羨林先生對于神韻的研究也頗有意思,他發表的《關于神韻》一文開頭便介紹了神韻的歷史來源,譬如南齊謝赫評品顧駿之的畫作,就用“神韻氣力,不逮前賢;精微謹細,有過往哲”;也用“神韻”一詞來評價人物,如“敬弘神韻沖簡,識寓標峻”。但這些也只是泛泛之談,季羨林先生獨有的眼光在于對印度語的把握上。
季羨林先生對梵文和印度語言學有著極為深刻的獨到理解,在精深的造詣以及反復不斷的思考與研究中,他發現王士禛所倡導的“神韻說”與印度的“韻學”有著驚人的相似之處,甚至如同出自一個本源。認為可以用印度的“韻學”來幫助我們認識和了解中國的“神韻學”,并同時提出了切實有效的例子來證明這一理論的正確性,其嚴謹科學的態度何嘗不是一種“神韻”的體現。
季羨林先生認為,“神韻”其中一種表達意義是暗示義,他說“不著一字,盡得風流”,說白了就是什么都沒有說,但是意境就在那里,所以就顯得風流了,這就是神韻。那些被神韻學家推崇的詩句,比如“興闌啼鳥盡,坐久落花多”,其精妙之處絕對不在于所表達出來的情景本身,而是那些沒有具體寫出來、蘊含在情景里暗示的東西。神韻的所在之處,用一句話可以概括:“言有盡而意無窮?!?/p>
學會欣賞神韻美
在當今社會,我們仍然會頻繁地使用“神韻”一詞,季羨林先生覺得現在對于“神韻”而言,所注重的不再僅僅是學術上的“神韻”學,更是一種對于事物內在的要求了。季羨林先生曾經在一次國學大會上說:“藝術創造的高質量和藝術家的內在生命相結合,藝術家傳達出來的某種內在的情思和內在的風采與藝術作品的感人魅力有機地融合在一起,這才叫神韻。”這足以證明神韻這個詞有著很高的要求。
季羨林先生覺得神韻的美,需要一雙會欣賞的雙眼去發現。當我們見到一座巍峨的高山,我們會說它有神韻;來到一座文化積淀豐厚的歷史古城,我們會說它有神韻;遇到一名舉止優雅的人士,我們會說他有神韻。所以說,神韻注重的不是本身的外在表現,而是在強調一種內在的生命活力,也正是這種生命活力讓欣賞者記憶猶新。
南北朝時期有一位十分著名的美術理論家叫謝赫,他曾經評價過一個名為陸綏的畫家“體韻遒舉,風采飄然,一點一拂,動筆皆奇”,意思是說這個畫家畫得很好,“一點一拂”,沒有一處不是點在最關鍵的地方,都是點睛之筆,其嚴謹的科學態度也是一種“神韻”,體現出了季老做學問的特別之處。謝赫能道出畫中之意境,能理解其深意,這就是懂得欣賞美的神韻。
做一個有神韻的人
理解了神韻的意義,學會了欣賞神韻,最終的目的就是做一個有神韻的人。我們鮮有評價一個人有神韻,因為一旦使用了“神韻”一詞,就代表了非常高的標準,就表示受到了人們由衷的尊敬和欣賞。但是,真正做到有神韻的人并不多見。
季羨林先生曾在一次國學會議上遇到一名女性。這名女性是一位成功的企業家,她的表述干凈利落,毫不拖泥帶水,從寥寥數語中就能看出她的涵養十分高。季先生感嘆道,這位女性是一個有韻味的人。他覺得一個真正有神韻的人,應該看起來像一幅畫,聽起來像一首歌,讀起來像一本書,由內而外散發出生命的韻味,把自身的知識涵養與生命意識融合在一起,這才算達到了一種有神韻的境界。
上一篇:季羨林:談社會進步:未來社會的希望在青年人身上
下一篇:季羨林:談禪:是思想,是心態,是生活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