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在評價系統是孩子脆弱的根源
人一生都活在評價里,但評價分兩種,一種是自己對自己的評價,另一種是他人對自己的評價。前者我們稱之為內在評價,后者稱之為外在評價。我們不可能只活在內在評價里,也不可能只活在外在評價里,但哪一種評價系統在我們的內心起主導作用,決定著我們的內心是否強大。
我有兩個身材矮小的女性朋友,身高明顯低于大部分女性,但他們的精神狀態和生活境遇卻完全不同。一個很少關注自己的身高、相貌,專注地工作和生活,心理狀態非常穩定,事業發展得不錯,家庭生活也很幸福。
但另一個朋友就不同了,提到自己的身高就覺得這是自己的一大劣勢,常常因此陷入自卑。尤其是在擇偶的時候,總是認為別人會因此瞧不起自己。即便自己樣貌不錯、學歷不低、頭腦聰明、勤奮工作,仍然無法讓她變得自信起來。她媽媽經常向她傳遞的觀念也是:“你這個人沒什么長處,凡事不要挑剔。”結果她果然如她媽媽所說,不相信自己能賺更多的錢,只敢應聘工資低的工作;不相信自己配得上更好的人,只敢和條件一般的人交往。而她自己也經常處于消極的情緒里,不敢挑戰更有價值的人和事,一點點挫折就很容易把她擊潰。
很明顯,在這兩位朋友的內心中,起主導作用的評價系統不同,一個是內在評價系統,另一個是外在評價系統。被外在評價系統控制的人其喜怒哀樂被別人的評價左右,其行為被別人的評價支配,其對挫折的敏感度更高,而挑戰生活的勇氣則很低,簡單地說,就是內心更脆弱。
具體來講,什么是外在評價系統?即一個人過于在乎或更加認同社會或他人對自己的評價,這成為他做事情的初衷,也決定著他的人生價值。也就是說,他是不是一個有價值的人,由別人說了算。這種外在評價系統是怎么建立起來的?
例如,一個孩子的語言表達能力本來不錯,但在一次演講比賽中只獲得了第三名,而他的父母也認為他的語言表達能力不好,于是這個孩子漸漸也認同了自己的表達能力不好。以后每次遇到和表達有關的事情,就變得不自信。
又如,一個小女孩身材適中,自己原本感覺良好,但媽媽認為她太胖了,跳起舞來太難看。剛好在一次班級的文藝表演中,老師因為種種原因把她排在了最后一排,由此小女孩認為老師也覺得她太胖了,于是漸漸認同了“自己很胖”這個“事實”。以后再遇到跳舞、表演之類的事情她就不愿或不敢展示自己。
沒錯,外在評價系統是孩子在與環境的相互作用中形成的,與孩子的成長環境密切相關,尤其和孩子的撫養人如爸爸媽媽向他傳遞的價值導向相關。外在評價系統在心理學上又叫作“價值的條件化”,即父母只有覺得孩子的行為符合自己或社會的期待(價值標準)時,才認為孩子的行為是有價值的,是值得肯定和贊賞的。這和孩子對自我的認知不太一致,一個孩子在沒有被外界輸入任何價值體系之前,通常認為自己是有價值的,因為孩子天生就有“全能自戀感”。所以當他們被父母或他人否定時,心里就會產生強烈的落差。
這會帶來兩種結果:一部分孩子為了獲得外界的肯定和贊賞,會努力去迎合外界的評價,而否定自己對自己的評價,也否定了自我的真實感受。例如,孩子的真實感受是“演講比賽得了第三名,我對自己挺滿意的”,但在“價值的條件化”的作用下,自我感受就變為“演講比賽得了第三名,我的表現很糟糕”。為了甩掉別人心目中“糟糕的孩子”這頂帽子,他會努力學習,長大了也會努力奮斗,但他的內心始終有一個扭曲的自我——自己不認同自己,活著是為了獲得別人的認同。這樣的孩子或許也能獲得世俗上的成功,但他們的內心并不強大。因為他們的內心有沖突、有分裂,遇到攻擊和挫敗容易心理崩潰。
而另一部分孩子可能會因此對獲得他人的肯定和贊賞不再抱有信心,從而自暴自棄,失去努力的動力,即他不但認同了別人對他的評價,同時也失去了改變的意愿。如果說第一類孩子是表面強大,內心脆弱,那么第二類孩子則是外表和內心都脆弱。
這就是外在評價系統讓孩子變得脆弱的心理機制。
人天生就活在兩種評價系統里,但自我的認同比他人的認同更重要,因為內心的強大是建立在內心和諧、完整及內在和外在一致的基礎上。自己認同自己,那么不管別人如何評價自己,自己都不會輕易失去自尊和自信。自己若不認同自己,就等于把自己的自尊交到了別人手里。但一個人無論做得多好,都不可能時時事事得到別人的認可。尤其是孩子,很多事情都處于學習階段,不可能做得很好,若一味用外在評價系統去評價孩子,那么孩子是很難讓你滿意的。
從另一個角度來說,孩子天生就有獲得積極評價的需要,這種需要的滿足有助于孩子建立起自尊和自信。如果孩子的心中建立起外在評價系統,就意味著這種需要的滿足只能取決于他人。但他人是否滿足這種需要是有條件的,當孩子達不到這種條件時,這種需要便得不到滿足,于是孩子的自尊便受到了損害。如果這種需要長期得不到滿足,那么孩子的內心就不可能強大。
1.尊重和肯定孩子真實的自我感受
要讓孩子形成內在評價系統,首先不能扭曲孩子的真實感受。例如,孩子考試得了90分,他為此感到滿意,你卻立刻否定了他:“才考90分有什么值得高興的?”孩子在房間里跳來跳去非常開心,父母大聲訓斥他:“一點規矩都沒有!”父母不尊重孩子真實的感受,認為孩子是否滿意和是否開心并不重要,自己如何評價他才重要,從而通過評價強迫孩子認同自己的價值體系,按照自己的價值標準而活。這樣一來,就使孩子的感受被否認和扭曲:雖然我感到滿意、開心,但這樣是不對的,父母感到滿意、開心才是對的。這樣,父母就通過否定孩子的感受成功地使孩子形成了外在評價系統。
所以,要使孩子不被外在評價裹挾,首先要尊重孩子的感受,相信他的感受是真實存在并有意義的,他的行為是有價值的。可能父母會覺得,這樣對孩子是不是一種縱容,孩子會不會因此陷入自我滿足,失去進步的空間。關于這一點,心理學家羅杰斯認為,每個人都存在自我實現的傾向,都有積極成長的取向。只要我們不給孩子設立阻礙,孩子都有不斷進步的可能。而對孩子的否定或外在評價對孩子的內心發展來說則是一種阻礙——使他們無法面對真實的自我體驗,而把別人的感受當成自己的感受,從而活出一個假的自我。這個假的自我內心會充滿矛盾、沖突,并衍生出焦慮和煩惱,而這些與強大的內心背道而馳。
2.幫孩子去除“價值條件化”
孩子其實是很容易認同“價值條件化”的,因為他們年齡小,自我認知不清晰、不堅定,心理能量也不夠強大,很容易被他人的觀念裹挾或壓制。所以,他們對自我的評價很容易在外在評價系統面前敗下陣來。這時候就需要父母幫他們去除“價值條件化”。如孩子某學期進步很大,但老師并沒有表揚他,只表揚了班里的“三好學生”。這讓孩子感到很沮喪,覺得自己不是一個好學生,不值得老師表揚。孩子這種想法其實就是不知不覺認同了“價值條件化”,認為自己只有達到“三好學生”那樣的水平,才值得表揚。這個時候父母就要及時幫助孩子去除“價值條件化”:“‘三好學生’、老師的表揚是別人的評價,我們不可能任何時候都得到別人的表揚,但我們可以自己表揚自己。你這個學期進步很大,你認為自己值得表揚嗎?”通過父母的引導,讓孩子認識到:得到別人的表揚固然重要,但更重要的是得到自己對自己的認同。通過這樣的引導幫助孩子建立來自自我的自信,即真正強大的內心。
建立起內在評價系統其實并不難,只要父母或外界不向他們灌輸“條件價值觀”,不用外在評價系統去打擊孩子的自信,孩子就會隨時隨地認為自己是有價值的,那么,形成強大的內心也就是自然而然的事情了。
上一篇:增強心理修復能力,提高抗挫力和抗壓性
下一篇:學習,是生存最重要的技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