季羨林:談人到晚年:勤無憂,豁則達
勤無憂,豁則達
《論語·季氏》有曰:“君子有三戒:少之時,血氣未定,戒之在色;及其壯也,血氣方剛,戒之在斗;及其老也,血氣既衰,戒之在得。”
年盛之時氣壯山河,喜爭強斗勝、嘩眾取寵,以彰己英雄本色,但凡拿捏有度,也不是什么要不得的事情。唯懼老邁,耄耋之年,對生活失去了目標,便毫無原則地隨遇而安,知足于夕陽無限好的老邁當中,墨守成規,不思進取,這卻是老年人應警惕的事情。
季羨林先生在《志慮心物》中談到自己時說:“如果讀書也能算是一個嗜好的話,我唯一的嗜好就是讀書。人必須讀書,才能繼承和發揚前人的智慧。人類之所以能進步,靠的就是能讀書又寫書的本領。”季羨林先生一生筆耕不輟,縱到晚年,仍舊保持著每天凌晨四點鐘便起床讀書的習慣,他書房里的書籍可以從地板上一直堆到天花板。他說:“天下第一好事就是讀書。”人到花甲古稀,切不可望鬢興嘆,應當有老當益壯的氣魄、盛年勤而暮年更勤的心態,遠煩憂,好豁達,這才是自在坦蕩的活法。
勤無憂
蕭紅的《最末的一塊木柈》里有這樣一句話:“人生何必久睡,死后必定長眠。”雖然看似平淡無奇,卻也值得仔細品味。季羨林先生說:“只要有一口氣,就得干活。”一寸光陰不可輕,人最怕無所事事,什么也不干。季老還曾談道:“如果非讓我講出一個養生秘訣不可的話,那就是千萬不要讓腦筋懶惰,要永遠不停地思考問題。”
后來,季羨林先生因為身體原因,開始頻繁住院,大家都很擔心他,可季老卻從來不把自己當作重病號。從住進醫院的第一天起,他就把辦公室挪到了醫院。按照醫院里的日志安排,每天上午應當是病患的診療時間,可季老憐惜一天之計在于晨,因此輸液絕不扎右手,因為要握筆書文,無所謂寫多寫少,于是《病榻雜記》就這么一點一點地寫了出來。
季羨林先生如此筆耕不輟,正是怕光陰虛度,怕晚年的時光在蹉跎中囫圇而逝。余華的小說《活著》中有這樣一句話:“人啊,只要不死就得活著。”究竟是如何個活法,這是我們自己需要思考的。老驥伏櫪,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壯心不已。人老但要心不老,杰克·凱魯亞克在《達摩流浪者》中說:“永遠年輕,永遠熱淚盈眶。”不要向年紀低頭,慣于勤奮,則無憂無慮,黃昏自然無限好。
豁則達
季羨林先生說:“對什么事情都不嘀咕,心胸開朗,樂觀愉快,吃也吃得下,睡也睡得著,有問題則設法解決之,有困難則努力克服之,決不視芝麻綠豆大的窘境如蘇迷廬山般大,也決不毫無原則隨遇而安,決不玩世不恭,應盡便須盡,無復獨多慮。”
人到遲暮之年,世間的辛酸苦辣、悲歡離合多已嘗盡,無所謂凄凄慘慘戚戚,更不必自戕痛楚,只要放開胸襟,心態豁達,很多煩雜便會煙消云散,海闊天空。
季羨林先生在《志慮心物》中說:“人生是一首詩,微笑著對它,拾取點點詩意。”你朝湖水微笑,湖面也向你微笑,何為瀟灑,如此便是瀟灑。年邁并不是山窮水盡,相反恰是柳暗花明,不再去斤斤計較人生中的得與失,正是逍遙自在的活法。
但凡做到“盡人事而聽天命”,人的心態便能平衡。正如季羨林先生所言:“走運時,要想到倒霉,不要得意過了頭;倒霉時,要想到走運,不必垂頭喪氣。心態始終保持平衡,情緒始終保持穩定,此亦長壽之道也。”
不懼發疏,不怕體衰,心若年輕,人便永遠都是壯年;日照暉暉,談何夕陽,生命永遠都是春天。
上一篇:季羨林:談樂觀:只有人是會笑的,人不能失掉笑
下一篇:季羨林:談人生的價值:人生不該浪費在常態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