急功近利:心浮氣躁,無心等待
面對浮華繁世,越來越多的人的心開始躁動不安了,他們急功近利,恨不得一口吃成個胖子。然而越是心浮氣躁,越是頻繁出動,越是得不到預期的結果。相反,還會讓自己白忙活兒一場,結果身體疲憊的同時,心也疲倦了。
諸葛亮的《誡子書》寫過這樣一句話:“寧靜以致遠。”的確,寧靜的心境更加有利于人的思考,它讓人看得更遠、更廣,讓人見解更深刻,讓人學習事半功倍。心情浮躁不是人該有的好性情。唯有“寧靜”才能“致遠”,只有心平氣和、踏踏實實地走好人生的每一步,才能讓自己走得更遠。心浮氣躁、無心等待的人永遠難成大事。
艾倫9歲時,去居住在南達科他州的祖父的農場里過暑假。在那里,他有了自己人生的第一份工作,那就是赤手去揀牧場上被曬干的牛糞。其他孩子都不愿意做這份苦差事,但艾倫做得好極了,既沒有抱怨,也沒有暴躁地要求祖父給他換一份工作。整個假期,艾倫都安靜地做著這份工作,即使這看上去實在不算一份好工作,也沒有任何報酬。
很快,一年過去了,暑假艾倫又到了祖父的農場。這次祖父告訴他,因為他去年夏天工作的表現極為出色,因此決定把他一直想要的那份工作給他。于是,這個假期艾倫每天都開心地干著自己鐘愛的工作——放馬。
從這次體驗中,艾倫明白了這樣一個道理:以寧靜的心境干好自己該干的事情就能夠擺脫困境,就能夠一步步接近自己的夢想。
艾倫從學校畢業后,在南達科他州的一個肉鋪當幫工,每個星期只有1美元的薪水。這仍然是一份令人感到惡心、很難靜下心來做的工作,但艾倫仍然將它做得很好。他的想法很簡單:只要把工作做好,就能得到提升,就能擺脫掉這個工作了。果然多年后,他成了年薪150萬美元的上市公司的首席執行官。
故事中的艾倫之所以能夠取得不凡的成績,跟他腳踏實地、肯耐心等待有很大的關系。一個人如果沒有寧靜的心境,往往很容易放棄當下的事情,也不容易把該做的事情做好。這樣一來,他們就極容易陷進“開始——半途而廢——開始——半途而廢……”的惡性循環中,讓自己非常痛苦。
魯迅在《故鄉》一文中描述過這樣的捕鳥的情景:
先在一個地方撒些小米或稻谷之類的糧食,在上方罩一個篩子,再用一根系著繩子的木棒把篩子支起,然后遠遠地牽著繩子寧靜地等待著,一直等到鳥進入篩子下面吃食物的時候,遠遠地一拉繩子,就把小鳥罩在篩子里了。在捕鳥的整個過程中,耐心安靜等待的環節是最關鍵的。如果太浮躁就會把鳥兒嚇壞,讓它們不敢放心地進篩子里吃東西,自然也就捉不住鳥兒了。
很多時候,人生有就像這樣一個捕鳥的過程。只有擁有了寧靜的心境、善于等待,才能夠捕得鳥兒歸。
古時候,有一個年輕人熱愛劍術。于是,他走遍了五湖四海,終于找到了一位劍術無人能及的老人拜師學藝。老人傳授給他一套劍法,并叮囑他要每日刻苦練習。
年輕人問師傅:“這樣的話,多久以后我的劍術能夠有成呢?”師傅回答:“三個月。”
聽了師傅的回答,年輕人開始每天練習。幾日后,他發現自己的進步很小,就跑去問師傅:“如果我每天從白天練習到晚上,需要多久才能夠有成呢?”師傅答:“三年。”年輕人大吃一驚,繼續問道:“如果我夜以繼日地練劍,需要多久才能成功?”師傅搖了搖頭,微微笑著回答:“三十年。”
徒弟練劍有成需要的時間越來越長,是因為他急于求成,以致心越來越浮躁。由此可見,浮躁、缺少寧靜的心態是我們人生道路上的絆腳石。在當今社會中,像故事中的徒弟一樣浮躁的人比比皆是。他們做事既無準備又無計劃,往往是想到了、興頭來了就去干;他們不是循序漸進地穩步向前,而是總想一蹴而就,結果當然是事與愿違。
總之,急功近利只會讓人們的生活變得更糟,沒有一點兒好處。要想活得輕松、自在,要想解放自己的心,就要遠離浮躁、心平氣和、不貪不躁、不計較得失,慎思密行地去做事情。
上一篇:快樂很簡單,比別人快樂很難
下一篇:總認為別人的糖比自己的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