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式在于“巧”。
有個大型銷售企業要在幾個居民小區里設一個新店。經理讓手下的甲、乙、丙、丁4人去搞市場調查,并說這次調查有獎勵,其規則是:看誰調查得相對準確,而且用得時間短。第一名獎勵4000元,第二名2000元,第三名1000元,第4名沒有獎勵。
上午9點鐘,4個人分頭出發了。
丁采用的方式是,站在小區門口,向進進出出的人詢問。有時不免遭到白眼,也有人干脆不予回答。丁用的時間是2天半。
丙采用電話調查的方式,首先向物業說明來意,請物業幫助查找部分小區居民的電話號碼,然后逐一打電話詢問。丙用的時間是2天。
乙用的方式是抽樣調查,取某個樓座的某個單元的住戶,逐一登門調查,諸如人口、收入、消費比例與結構等。敲開10家門,至少有4戶不接受調查,這就得再補充新的住戶。乙用的時間是1天。
甲采用的方式是不調查人,因為他清楚調查人肯定會遭冷遇,弄不到真實的情況和數據。于是,他沒有接觸小區的任何一個居民,而是對小區里的所有垃圾箱進行了翻看。他根據垃圾的數量、包裝、品種、檔次等,得出了這個小區總體消費水平的大致數字。甲用的時間是半天。
公司經理將4個人的調查結論的進行了對比分析,發現內容基本差不多。于是時間成為勝負的關鍵。甲最終取勝,原因就是他善于用“巧”。
最近讀了一些對仗詩,其中對仗之巧之工整,讓人愛不釋手?,F舉幾例:
三光日月星
四詩風雅頌
青山原不老,為雪白頭
綠水本無憂,因風起皺
日在東,月在西,天上生成“明”字
子在右,女居左,世間配定“好”人
日曬雪消,檐滴無云之雨
風吹塵起,地生不火之煙
對這些詩句上看下看、左比右比,都挑不出漏洞,甚至讓你改不得一個字。
當代著名作家劉紹堂到國外訪問,一位外國記者不懷好意地問:“劉先生,聽說貴國進行改革開放,學習資本主義先進的科學技術和管理方法。這樣一來,你們的國家不就變成資本主義國家了嗎?”劉紹堂反戈一擊:“照此說法,你們喝牛奶就會變成奶牛了?”
王蒙任文化部部長時,在一次中外記者招待會上,一名外國記者問他:“1950年代的王蒙和1980年代的王蒙,哪些地方相同,哪些地方不同?”問者的本意是想得到1950年代的王蒙是“右派”,1980年代的王蒙是部長的答案,而后由個人的政治命運聯系到國家的動亂,從中做文章。王蒙巧妙地回答:“1950年代我叫王蒙,1980年代我還叫王蒙,這是相同之處;不同的是,1950年代我20多歲,而1980年代我50多歲?!彼眠@種回答避開了記者的不懷好意。
有個煮石頭湯的乞丐也很會做“巧”的文章。他抱著一塊石頭敲開一家人的門,向女主人借鍋煮“石頭湯”。
女主人無法拒絕這樣簡單的要求,也想見識一下聞所未聞的“石頭湯”。水燒開后,乞丐請求她再給一點點鹽。同樣是那么簡單的請求,女主人無法拒絕。
之后,乞丐把湯嘗了一下,似乎很滿意,但是,感覺有些美中不足,請求再添一些胡椒粉,“這會讓湯更好喝”。
最后,乞丐請求女主人給這個湯加一點“微不足道”的肉末,“這會使神奇的石頭湯的味道更加鮮美”。
湯煮好了,乞丐把鍋里的石頭撈出來,丟到一旁,開始美美地品嘗鍋里的湯。
乞丐之所以能夠喝到鮮美的肉湯,就在于他設計了一個完美無缺的程序。有了這種精心的“安排”,獲得就變得順理成章。
不難看出,乞丐用的是循序漸進方式。這種方式是以縮小難度、小步勤挪為特征的,不失為一種“巧”。
上一篇:人生智慧,如何“對”癥下藥
下一篇:人生智慧,如何獲得“新”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