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 快樂天生是要找尋的。
林肯說過:“人快樂的程度多半是自己決定的。”人生際遇對快樂程度的影響,遠不及我們對事件的反應來得重要。有時候,快樂需要努力去達成,就像維持家中的整潔美觀,你得把美麗的東西擺放出來,把不怎么出效果的東西擱置起來,把垃圾隨手丟掉等等。快樂就是搜尋生命中的美好東西。這是一種反應,也是一種能力。不是嗎?透過窗戶,有人看見美麗的風景,有人卻只看見窗玻璃臟了。看見什么,靠你自己用思想的探索器去找尋,去抉擇。
對一個人來說,是否天天去釣魚并不重要,重要的是他知道自己隨時都可以去釣魚,并且能釣到自己想釣的魚。這是一種人生的掌控能力。能過一種自己內心需要的生活,是找尋快樂的有效渠道,也是獲得快樂的最可靠的源泉。
有時候,快樂真的不需要什么道理,心靈的平和只需要損失一點睡眠,舍棄一點應酬,控制一點放縱而已。原來,找尋快樂并不復雜。
一位沒了雙手和雙腳的人是這樣找尋快樂的:他學會了用嘴咬著毛筆寫字,成為了有名氣的書法家;用嘴咬住筷子去戳計算機鍵盤,無論是打字還是上網,比有些身體健全的人還內行。
一位被問題壓得喘不過氣的年輕人整日愁眉苦臉,唉聲嘆氣。后來,他所在的部門領導將他帶到一個墓地,說:“你看見了嗎?躺在這里的人都是沒有問題的!”這句話給了他極大的震動。在一次座談會上,他談了自己的切身體會:人要學會把問題當做生活的一部分,坦然地去接受它,并最終使自己擺脫憂慮而快樂起來。人活著就要面對問題,如果因為有問題我們就愁眉苦臉,那么這個世界就不會有笑聲。如果我們把問題當做挑戰,問題就是獲得快樂的路徑。生活在現代社會,當人們的基本生活有了保障時,快樂就始終掌握在每個人手中。聰明者,應該是能從問題中奪回快樂的人。
有4個年輕女性是這樣找到快樂的。
她們4個是很要好的朋友。一個是外企白領,一個是醫生,一個是律師,一個是機關公務員。個個都是未婚美女。
有一天,外企白領在一家高檔首飾店里隨便看看。在項鏈專柜,一款高檔項鏈讓她眼睛一亮,看了很久沒有離開。那是一條寶石項鏈,心形的項鏈墜上綴滿了大小紅寶石,中間有一個大的藍寶石。她讓服務員拿出來給自己戴上試一試,感覺美極了。可是,價錢太貴,足足12萬元,實在是買不起。她走出了店門。
第二天,當她路過此店時,又進去走了一圈,重點看了一下那款項鏈。她在想,我怎么才能把這個項鏈戴到脖子上?走路在想,坐車也在想。她終于想到了一個辦法:聯合幾個好友共同擁有。
于是,她和那3位最好的朋友說了自己的想法。她們覺得很新鮮,一起前去觀看,一拍即合:每人出資3萬元,每年每人可戴一個季度。
而且,她們還定下制度:每季度末要交換項鏈時,由下一個接項鏈的人做東,擺一桌飯,大家坐下來邊聊邊吃,共同欣賞那漂亮的項鏈。大家其樂融融,生活快樂極了。
這4個女人很容易尋找到了快樂的途徑。試想,如果一個能力有限的男人看好了一塊高檔的勞力士手表,或者想開一輛高檔奔馳轎車,可否也用這個辦法,去實現自己的追求,去贏得人生的快樂呢?
曾經有過這樣一個調查:世界上誰最快樂?在上萬個答案中,有4個答案十分精彩。它們分別是:
吹著口哨欣賞自己剛剛完成的得意作品的藝術家。
給嬰兒洗澡的母親。
正在沙地里堆城堡的孩子。
勞累了幾個小時終于挽救回病人生命的大夫。
通常情況下,快樂是成品,分布在我們生活的周圍。它們無處不在,無時不有,關鍵是你想不想找尋,會不會找尋。如果你認為快樂就是清晨的新鮮空氣,是口渴時的一杯水,是一頓豐盛的晚餐,是疲勞時的片刻歇息,是一個真誠的問候等等,這都是隨時就有的,只是你需要留意去找尋,有時候需要仔細甚至刻意地去找尋。
有這樣一個尋找快樂的處方,共有6味藥:
(1)為別人做一件事。
(2)為自己做一件事。
(3)做一件不想做但必須要做的事。
(4)做一點體育活動。
(5)做一點腦力勞動。
(6)做一次感恩的禱告。
我們不妨去抓一副這樣的藥,看上去并不難,也并不昂貴。
有時尋找快樂的方式極具內涵,就如同美國教育家威廉·菲爾語所體會的:真正的快樂,不是依附在外在的事物上。池塘是由內向外滿溢的,你的快樂也是由內在的思想和情感中泉涌而出的。如果,你希望獲得永恒的快樂,你必須培養你的思想,以有趣的思想和點子裝滿你的心。因為,用一個空虛的心靈尋找快樂,所找到的,也只能是快樂的替代品。
豐富的思想內容構成了高品位的人生階梯,也是真快樂與替代品的分水嶺。不過,這需要下苦工夫,甚至需要終生奮斗。
有人說“瀟灑走一回”是樂趣,也有人說“平淡走一回”是樂趣。各有各的內涵,各有各的理解吧。
說平淡也有平淡的樂趣,這是真心話。畢竟,這個世界上還是平常人占多數。“瀟灑”的方式可以舉出好多,“平淡”的方式也可以舉出好多。如泡一杯清茶,捧一本好書,讀懂了人生哲理,增加了有關知識,享受著獨處的快樂。如果累了,可以聽聽音樂,或者翻閱過去的相冊,或者做一做健身活動,或者撥弄一下愛好的樂器……有多少“瀟灑”可以換取這些“平淡”呢?且不說二者成本的高低了。
古人云:“天下奇觀看盡不如書卷好,世間滋味嘗遍無過菜根香。”這抒發的是自足快樂的讀書人的好心情。其實,自足快樂何止是讀書人的專利?也許,每個人都有自己自足快樂的方式和標準,誰也用不著互相攀比。照著自己的去做,追求的目的只有一個:“快樂就行”。
我們可以有很多不懂的東西,但千萬要懂得給快樂找個理由。
人為什么要學辯證法、要懂得哲學?因為那才是找尋快樂的一張天網。
有人說,生活是世界上最難的一道題,復雜得永遠解不清;也有人說,生活簡單得像一滴透明的水滴,舉手之勞就可以有所收獲。這里面就有辯證法。
有人說,人心是自然界最遙不可測的欲海;也有人說,人心是最容易滿足的乖孩子,有時候一句寬心的話,或一個會心的眼神就能甜到心底。這也是辯證法。
辯證法告訴我們,快樂起來的理由有千千萬萬個,你的終極任務是:不斷地去找尋。
到哪里去找尋最合適呢?一位老人這樣講:別人的快樂是賺錢的快樂,我的則是享受大自然的快樂。每天早上醒來,走出門去,看見太陽在為你火熱,小鳥在為你歌唱,樹葉在為你跳舞,這個世界有多美!要知道,賺錢的快樂是單一的并且是不確定的,而享受大自然的快樂卻是無窮無盡并隨處可得的。
我們不明白,也許還有更多的人不明白,這么“物美價廉”的獲得快樂的方式,為什么許多人不會用呢?或許是因為眼高手低?或許是因為不夠心平如鏡?畢竟太陽是照著每一個人的,不是單單照著某個幸運兒。
快樂是一個追尋的過程。比如說我們在春天里種下一棵樹,在秋天里收獲了果實。如果你僅把快樂鎖定在手捧果實的那一刻,那么,快樂就太單調、太短促了。你看到果樹長出了新芽,你應該快樂,那是希望所在;你看到果樹長高了,你應該快樂,因為它向前發展了;你看到果樹開花了,你應該快樂,因為花是果的前奏;你看到結出了小小的青果,你應該快樂,果實畢竟出現了,離成熟還遠嗎?你看到即將熟透了的果實,你應該快樂,因為已經到了收獲的時候了。
所以,快樂是充溢在從播種到收獲過程的每一個細節中,要靠我們用心去體會。我們在施肥、澆水、除蟲、剪枝的點滴過程中,都會被那一片碩果累累的希望所牽引著,一步步地靠近著,每靠近一步都會體察到一種收獲的喜悅。快樂就是這么來的,快樂就應該這樣來。
所以,快樂不是一個目的地,而是一個旅途。要在過程中發掘快樂。如果把過程看成終點的話,那么它是一個延長了的、受用無窮的終點。在過程中找尋快樂,也應該是不間斷的行為才對。這當中,有時特別需要我們磨煉自己的耐性。
正如一位智者所說:我們必須先播下種子,去慢慢灌溉,用不求收獲的、理智的心情去等待快樂的果實。不要為那埋在泥土里、看不見的遙遠的希望而覺得不耐煩。許多人等不及真正的快樂,而把快樂的種子吃掉。更有許多人把表面上美麗的事物當做快樂,因而嘗到了苦果。
找尋快樂還有更簡便的途徑,那就是珍惜你已擁有的一切。我會時常這樣問自己:“事情會這么簡單嗎?”正是這一自問,讓我想起了朋友給我講的一個故事:
那是很久以前,在一個貧窮的村落,一個農夫正在田間犁地,一邊耕作一邊放聲歌唱。他臉上洋溢著的快樂也感染了周圍的人。一個趕路的人被這種場面吸引了,好奇地停下腳步,問那個耕田的農夫:“你快樂嗎?”
“我沒有一天不快樂!”農夫回答說。
“你沒有不快樂的時候嗎?”趕路人繼續問。
農夫遲疑了一下,說:“我曾因為沒有鞋子而沮喪過,直到有一天我在街上遇到了一個沒有腳的人。”
原來,快樂是如此簡單。只是我們平常總愛把它看得很復雜。這是現代人的通病。
西方諺語說得更清楚:“樹上的鴿子不如手中的麻雀。”珍惜現在所有的,享受正在做的,也許恰是找尋到快樂的有效途徑。
有時候,我們也該明白這樣一個道理:要保持快樂于不墜,需要有一些愿望還沒有實現。有希望,就有動力,就有奮斗;有奮斗,才會樂在其中。要風得風、要雨得雨雖然是多少人都向往的事情,可是它也有太大的負面作用——容易使快樂走到盡頭。尋找希望就是在尋找快樂。這也就是快樂來于自我想象的力量的道理。每個人都是特別而獨一無二的,每個人都是勝利者,因為你能夠生在這個世界上,就是勝利者。每天都對自己說出“正面的提示”,說出并表現出自己所希望的樣子。
找尋吧!不停地找尋,快樂將裝滿你生命的籃子!
上一篇:心,就是一個世界
下一篇:快樂是可以制造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