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生不存在輸贏,只有視角的轉換
不知從什么時候開始,一個“贏”字,成了她生命的支點。
公司里的人總調侃說,她是個“狠角色”,倒也不是為人心地不好,而是她對自己太過苛刻。別人能做到的,她必會做到;別人做不到的,她依然要做到。至于承受多大的壓力、付出多大的精力,她全然不在乎。
為了丈夫可以高人一等,走出家門時贏得眾人艷羨的目光,她私下里為丈夫做了諸多“打算”。可惜,丈夫偏偏是個好清靜的人,對應酬和經商沒有絲毫興趣,對她的苛求早已厭倦至極。生活在同一屋檐下,兩人幾乎沒有任何的交流,可即便如此,她依然認定是一切都是丈夫的錯,為自己叫屈。
孩子是她最在意的人,也是她的驕傲。她希望兒子能夠像自己一樣,優秀,能干,名利雙收,超越身邊的所有人。可孩子終究是個獨立的人,有著自己的思想,兒時還肯聽從她的安排,到了叛逆期后,對她的態度漸漸變冷,母子之間形同陌路。偶爾氣不過,她會沖著兒子發火,說自己的苦心白費了。
那日,朋友約她喝茶。席間,為了緩和她的情緒,朋友提議下盤五子棋。她是新手,對下棋不在行,一連幾盤都落敗。
她笑著說:“我不會下。”
朋友卻說:“不是不會,是總想贏。”
她愣住了,沒想到朋友突然冒出這么一句話來。朋友解釋道:“你總想著贏,就會一直盯著自己的棋子,想讓它盡快地連成五子。這時,我也在想辦法連成五子,你一疏忽,而我先你一步,你自然就輸了。”
“噢,”她點點頭,恍然大悟,說道,“我明白了。”
接下來,朋友走一步,她就圍一步;朋友走兩步,她就圍兩步。直到整個棋盤都滿了,誰也沒贏,平局了。她很得意,說:“這次終于沒有輸。”
朋友搖搖頭,說道:“生活有很多種方式,就跟下棋一樣,贏也不過是其中之一。平局雙贏,不也很好?甚至有時,輸掉棋局也是贏。生活從來不是非黑即白、非贏即輸的事,我們也用不著費盡心力地只想贏。贏了是生活,輸了一樣是生活,看淡一點兒,日子才好過。”
不知道這番話,是否可以點醒世間那些還在計較輸贏的女人。人生恰如一盤棋,只要朝著一個目標,踏踏實實地走好每一步,就可以成就無憾的人生,無須去計較輸贏。生命的一切都在于經歷,只要經歷過了,那就是生命的沉淀,我們要享受和反思這個過程,而不是只考慮最后的結局。更何況,許多事本就難論輸贏。有時,看似是你贏了,其實你卻輸了;看似是你輸了,實則你卻贏了。
很早以前,我在報刊上讀到過一篇故事,此時重溫再合適不過:
禪師上山砍柴歸來,在下山的路上,看到一位少年捕到一只蝴蝶捂在手里。
少年看到禪師,壞笑著說:“大師,我們來打賭怎樣?你猜我手里的這只蝴蝶是活的還是死的?若是輸了,你那擔柴就歸我了。”
禪師同意,猜道:“你手上的蝴蝶是死的。”
少年笑道:“你錯了,大師!”他把手張開,蝴蝶從他手中飛走了。
禪師說:“這擔柴歸你了。”說完,禪師放下柴,笑著走了。
少年不解,為何禪師輸了還如此高興?可望著眼前這擔柴,他也顧不得想太多,高興歸去。
回家后,父親問及這擔柴的由來,少年如實地講了經過。父親聽后,嘆了口氣,說道:“糊涂啊!你以為,你真的贏了嗎?恐怕,你連自己是怎么輸的都不知道!”少年一頭霧水。
父親命令少年擔起柴,兩人一同將柴送回寺院。少年的父親向禪師道歉:“師傅,我的孩子得罪了您,請原諒。”禪師點頭,微笑不語。
回家的路上,少年忍不住問及緣由。父親說:“大師唯有說蝴蝶死了,你才會放了蝴蝶,贏得一擔柴。若他說蝴蝶活著,你會捂死蝴蝶,也能贏得一擔柴。你以為大師不知道你心中所想嗎?表面上看,大師輸了一擔柴,可人家贏得是你的慈悲。”
輸贏之間,不是冰炭相敵、水火不容。置身于萬人之上,有了榮譽和地位,享受著別人的仰視時,你以為自己贏了,卻忘了高處不勝寒的孤獨,身邊再沒有純潔的友情,沒有自由支配的時間與空間。相反,過著平平淡淡的日子,拿著不起眼的薪水,你以為自己輸了,卻享受了輕松愜意的生活,多了與伴侶和孩子相處的時光,這不也是一種贏嗎?
作家陳文茜說:“生命沒有輸贏,只有值不值。任何事、任何經歷,包括愛情、工作,不是得到,就是學到。”輸贏,本無明顯的界限,輸又如何,贏又如何?不過是看問題的角度與心態罷了。
對待輸贏這件事,本就不用太在意。人生一世,匆匆數十年,如白駒過隙,如果把生命消耗在輸贏的爭斗中,一生都將不堪重負。而只要放下計較,放下輸贏心,才不會被輸贏所困。
上一篇:人人都要遵守社會公德
下一篇:人這一生,終要和自己的平凡和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