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間有一種美好叫作且行且歌
你相信嗎,一群海鳥會因為找不到“彼岸”,寧可死而不愿飛?
是的,這是被科學家證實了的:在茫茫無野的大西洋海域,時而能看到一個龐大的鳥群在浩瀚無限的海面上空久久地盤旋,并不斷發出震耳欲聾的鳴叫。更令人驚異的是,許多鳥在盤旋許久后,義無反顧地向茫茫海底沖去,不斷激起了海面上的陣陣浪花。
這種現象被鳥類學家所關注,經過長期研究后發現,來自不同方向的候鳥,會在大西洋中的某一點匯合。就在海鳥葬身的地方,幾百年前曾經是個小島。對于來自世界各地的候鳥們來說,這個小島是它們遷徙途中的一個落腳點,一個在浩瀚大海中不可缺少的“彼岸”。在它們極度疲倦的時候,可以在此棲息。
后來,在一次地震中,這個無名的小島沉入大海,永遠地消失了。
可是,對于遷徙途中的候鳥們來說,它們并不知道那個被淹沒了的“岸”已經沒有了,仍然一如既往地飛到這里,希望稍作休整,擺脫長途跋涉帶來的疲憊,積蓄一下力量,從而開始新的征程。
可嘆的是,茫茫大海上再也沒有那個能給予候鳥希望的小島。早已筋疲力盡的鳥兒們只能無奈地在“彼岸”上空盤旋、鳴叫,盼望著奇跡的出現。當它們把最后一絲氣力也耗盡的時候,徹底絕望的候鳥只能將自己的身軀化為汪洋大海中的點點白浪。
在緊張忙碌的生活中,在人生漫長的“遷徙”旅途中,每個人都有身心疲憊的時候,都需要有一個可以休養生息的地方。前行的腳步走多了,不妨讓自己停一停,喘上一口氣稍事休整,讓心靈有個落腳的岸。不要像那些海鳥一樣,非要等到自己筋疲力盡卻找不到落腳地的時候,才意識到“彼岸”已經遠去。那時,無論怎樣后悔也都晚了,只能將自己的生命一頭栽進物欲橫流的海潮之中。
人生不是一樁緊急事故,根本沒必要事事都嚴陣以待,更沒有必要拼命地把它當成緊急事故去處理,求得一個結果。著名作家史鐵生說過:“目的皆是虛無,人生只有一個實在的過程,只有重視了切切實實的過程,生命才能更為厚重,也不至于整天被目的的痛苦所束縛。”
在追求美好生活的道路上,奮斗是理所應當,而節奏和心態的調整更是不可或缺。周圍的大環境越是緊張忙碌,就越需要一種定力,越應該學習怎樣去放慢腳步,放松心靈。這就是現代社會中新近興起的“慢生活”,是對健康、對生活珍視的一種理念。
這里的“慢”,并非速度上的絕對慢,而是一種意境,一種回歸自然、輕松和諧的意境。放慢速度也不等于拖延時間,它只是要我們在生活中尋找到一個平衡點,享受人生的美好,享受樹木、花朵、云霞、溪流、瀑布以及大自然的形形色色,享受藝術、旅行、讀書等精神上的補給。就連諾貝爾文學獎獲得者米蘭·昆德拉都曾經疑問:“慢的樂趣怎么失傳了呢?”他感慨道:“古時候閑蕩的人到哪里去啦?民歌小調中游手好閑的英雄,漫游各地磨坊、在露天過夜的流浪漢,都到哪里去啦?他們隨著鄉間小道、草原、林間空地和大自然一起消失了嗎?”從這些話語中,我們感受到了田園風光的秀美,也悟出了大自然對悠閑生活的重要。
在歌手梁詠琪的博客中,曾看到這樣一段話:“生命就好像坐地鐵,我會享受過程,也許本來要到一個站,還沒到呢,突然想下車便下車。我乘飛機也總是很開心,即使很長路途,也不急于下飛機,我會沿途欣賞,結局也好,終點也好,反正都不急于知道。”
她是一個懂得如何優雅舒適地慢生活的女人,這樣從容的心態使她有更多的時間去細細品味生活。你我也一樣,以出世之心,做入世之事。哪怕任由思緒的音符在心底蕩起團團柔和的漣漪,亦是一種卸載與放松。
比如,選擇一些能引領你體驗一種情感并帶來心理安慰的音樂,全神貫注地傾聽,讓自己沉浸于懷舊溫暖的感受中,釋放身心。或者,嘗試去做瑜伽、慢跑和伸展運動,不斷收緊和放松你身體上的肌肉,直到感覺輕松。又如,哪怕你什么都不做,就那么靜靜地坐上幾分鐘,同時平緩地呼吸,在氣完全吸入和呼出時暫停片刻,以收束即將發散的心神。
總而言之,只要我們能秉持一顆順其自然的心,屏蔽外在的嘈雜和喧囂,遠離利益的對比和爭奪,便不會讓心靈長途跋涉后找不到歸去的“彼岸”。你我皆凡人,平凡人之平常心,事來就應,事走就松。正所謂閑看庭前花開花落,遙望天外云卷云舒。行走在路上的你,是時候該給自己的心靈找一個彼岸歇歇腳,且行且歌,其樂融融。
上一篇:不要求完美,但將每一件小事做好
下一篇:為自己加油鼓勵,沒有什么不可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