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放棄的真正理由是什么?
看過金庸《天龍八部》的人應該對慕容復這個角色印象很深。慕容復,就是那個二十七八歲年紀,身穿淡黃輕衫,腰懸長劍,飄然而來,瀟灑閑雅的公子哥;他最后的結局是瘋了。
慕容復的一生都沉醉在“復國”這一春秋大夢之中,雖然他也算是天下一代奇才,文武雙全,但一生干下無數錯事,即使淪為卑鄙下流之徒也再所不惜,只為能重登龍位。最后終于落得瘋癲收場,但即使到了此時,他也念念不忘重掌天下,依舊活在自己的夢中,不能不說是個可憐之人。
一個依靠理想活著的人是幸福的,也是痛苦的。慕容復的悲劇就在于沒有意識到現實和理想的距離,他年復一年地奮斗卻始終換不到結果,這是明知不可為而為之。試想,如果他及時醒悟,放棄失敗的、不切實際的“復國”計劃,那么他一定活得逍遙自在。應該說,不放棄是因為他不接受失敗的事實。
在現實生活中,英雄和成功者總是受到萬人景仰,其實在內心里誰不想做一個無所畏懼的勇者和斗士,不管碰到什么樣的艱難困苦都會勇往直前永不言敗,所以在遇到自已確實無法解決的難題之后,我們可能不會選擇放棄,不肯老老實實地接受失敗,承認失敗。
可是,如果緊握執念不放,我們的生命必將是死寂的,我們的生活勢必失去天光云影共徘徊的源頭活水。豈不知,放下之處,有更寬闊的落腳地;放下之時,才能有更多的豐收果。人生要進步,要快樂,要成功,就需要學會放棄。
2005年,中國的聯想電腦以“蛇吞象”的氣魄,并購了國際IT巨頭IBM的個人電腦業務。這一舉震驚了世界,許多人覺得不可思議,因為在此之前,IBM的個人電腦業務一直位居世界前列,把自已的優勢項目賣給了竟爭對手,坐視對手的做大做強,這不是助紂為孽嗎?但在這場交易完成之后,IBM高層內部卻是一片歡呼鵲起之聲。原來自進入21世紀特別是中國加入WTO之后,IBM個人電腦業務的市場份額在同是竟爭對手的戴爾、惠普和后起之秀的聯想的屢屢擠壓之下不斷縮水,它在個人電腦行業的利潤率直線下降,個人電腦業務同其他業務相比優勢不再,已經成為它最不賺錢的項目,而它在服務器行業,利潤大,而且需要投入相當大的科技、人力資源和大量的資金,在這樣的形勢下,IBM的高層做出了一個痛苦的決定,哪就是承認自已在個人電腦業務角逐戰場上的完全失敗,把自已在這一塊的市場和技術全部出售給在竟爭對手中相對比較弱小的聯想,這樣不但打擊了戴爾和惠普這兩個最大的竟爭對手,使戴爾和惠普在短時間內不能在服務器行業和自已竟爭,又借聯想之手狠狠地削弱了這兩個對手的實力,同時自已又通過此次并購獲得了大量的資金,從而鞏固了自已在服務器行業中的霸主地位。
通過從IBM的例子中我們可以看得出,放棄,也是一種成功。
既然失敗是生活的一個部分,是不可避免的,我們就要學會敢于面對失敗、敢于接受事實。只有直面失敗,從失敗中得到成長所需的苦澀,我們才能從痛苦中醒悟過來。
那些不顧自己事業長久發展,只知維持眼前虛榮聲譽,怕承擔“放棄者”輿論壓力的想法是有害的:這種想法阻礙了人們向外尋求幫助,通過學習新的技術來更好地適應競爭。更為嚴重的是,這種想法使人們竭力維護自己的成功形象,從而阻止了人們坦誠客觀地評價眼前的危險。
英國著名的劇作家蕭伯納認為:“一個人承認的失敗越多,他就越值得尊敬。”蕭伯納關于從失敗中汲取經驗的觀點后來逐漸被美國的企業界人士接受。據《紐約時報》中一篇文章的報道,現在許多冒險投資商和獵頭公司都更傾向于任用那些曾經經歷過職業失敗的經理人。因為,許多事實都證實:接受失敗,這個曾經被認為是無能標志的行為,如今越來越值得被人們接受。一個愿意承認失敗歷史的人會非常懂得怎樣減少失敗的代價。同樣,一個該不放棄時不果斷放棄、一根筋的人會四處碰壁,會讓自己走進死胡同,成功離他會越來越遠。
放棄后的感覺固然惆悵,但時間會治療你的痛,痛定思痛后便是輕松,是一種無奈后變得理智的選擇。放棄,其實是每個人強迫卻不愿意自己欣賞到的一種美麗,放棄不都代表著結束,拿出放棄的勇氣,給別人更給自己一個喘息的空間,也許才是賦予自己收獲另一片天空的開始。
上一篇:不抱怨的人生才有吸引力
下一篇:不斷充電,長久升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