做足準備,不要指望“急中生智”
人們之所以能夠在關鍵時刻臨危不亂,想出好的處理方法,關鍵在于平時的智慧積累,在于事前的充足準備,這樣才能夠產生急智,自救于尷尬、困境。
有的人平時不怎么顯眼,卻總是能夠在關鍵時刻發揮出讓人驚嘆的智慧,大放異彩;有的人則相反,平時一副才學滿腹的樣子,與人雄辯也是滔滔不絕,關鍵時刻卻蒼白了臉,無法應對突發狀況,一副見不得世面的樣子。這固然與一個人的性格素質有關,但也與事前的準備、長期的積累是分不開的,因為任何的急智都來自平時的積累。
三國曹植能夠在七步內成詩,絕不是一時的心血來潮。再聰明機智的人,如果沒有長期的作詩經驗,沒有應對大場面的智慧,恐怕也不能夠在幾步內成詩。曹植的才學智慧,普天下的人都知道、都認可,但是在七步內成詩還是不太可能,因此,這件事只有一個解釋,曹植早就知道兄長對自己的妒忌之心,對他恨不能立刻除掉自己的心理早有戒備,對于他可能從這方面下手早就提防著,因此才能在短短的時間內吟成一首詩。這首勸告和諷刺兄長的詩,很可能不是一時興起,而是長時間的籌謀;不僅僅是急智的結晶,更是長期準備的結果。
在處理任何事情時,人們都不可能因為一時的急智,而處理得非常完美。所謂的急中生智,其實是建立在長時間的處理某件事情、對某件事的所有環節一清二楚的基礎上,建立在長期為某件事做準備的基礎上。面對關鍵時刻,或者重大事件,任何的急智都不可能勝過充分的準備。
俗話說“臺上一分鐘,臺下十年功”,就是這個意思,演員之所以能夠在臺上表現得那么精彩,與他們在臺下苦練功夫是分不開的。為什么有人能夠“不鳴則已一鳴驚人”?他不鳴的時候在干什么?可以肯定地說,他是在為自己“一鳴動九霄”做準備。古人常常說“十年磨一劍”,現代的年輕人也要有這樣的意識,在做事之前有充分的準備,這種準備分為兩種。
一種是對于學識,智慧,經驗的積累;一種是針對關鍵事做的準備。
前一種就像是大考之前無數年的學習準備,“養兵千日,用在一時”,“養”字非常重要,如果沒有幾年、十幾年的學習,我們根本不可能做到好的發揮。你能夠憑幾日的學習就實踐應用嗎?不可能。只有打下良好的基礎,才能夠在關鍵時刻發揮出驚人的才華。所謂“厚積薄發”就是這個意思,如果你積累的本來就少,就算你理解得再深刻,記憶得再牢固,也不免讓人覺得淺薄。一個人讓人覺得沉穩厚重,必定是他平日積累得多的緣故。
蘇軾的父親蘇洵,年輕的時候頗有才智,但是為人輕浮、懶惰,雖有急智,但不能聞達于天下。26歲之后,蘇洵漸漸地明白了事理,把之前所做的文章付之一炬,開始踏踏實實地積累,做文章,后來才成了天下聞名的文學家。他的兩個兒子蘇軾和蘇轍也是靠著不斷的努力、積累而聞名天下。天底下到處都有有小聰明的人,然而要成大器還是需要不斷地積累。特別是遇到重大的事件,或者關鍵時刻,自己平日的積累就顯得尤為重要。要知道只有知識、聰明積累到一定程度,才能成為智慧,才能由量變達到質變,這樣才能在關鍵時刻急中生智。
后一種的意思是說,對關鍵時刻的來臨要有充分的準備。例如,你想在一場競選當中脫穎而出,就要對這次競選的目的、人們對它的期盼有足夠的了解,然后據此做出充分的準備,才能在競選中有更出色的表現。像美國的總統大選,議員們無不花費了大量的精力、時間、金錢做準備才能在競選中勝利。
想要在關鍵時刻表現得更好也一樣,你要對這件事情有針對性的心理準備,更要有方案準備,才可能抓住這次機遇。在關鍵時刻,充分的準備勝過任何的急智和小聰明,只有明白這一點,人們才能夠踏踏實實地做事情,為事情做準備,而不是處處尋找可能的機遇。
在關鍵時刻,有準備,才能冷靜,才能沉住氣,也才能從容自若地對待和處理事情。
上一篇:傾訴出來,才能釋放內心
下一篇:內心屹立不倒,就不會被打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