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悲鴻刻苦學畫
徐悲鴻出生于宜興縣一個貧窮的教書人家。早年的生活十分艱苦,他在一幅作品題詩中曾說“少小也曾錐刺股”,以此來形容他年輕時的艱難生活。
徐悲鴻的父親是位半耕半讀的村塾老師,同時也是位鄉間畫師。徐悲鴻6歲開始跟父親讀書,因為常常看見父親畫畫,7歲時對畫畫產生了濃厚的興趣。但父親認為7歲的孩子年紀太小,不肯教他。一天,他念書念到卞莊子刺虎的故事,就偷偷地求人畫一只老虎,自己依著樣子描繪。父親知道兒子實在喜歡畫畫,在他9歲的時候,就讓他每天摹一幅當時流行的《吳友如畫本》,徐悲鴻正式開始學習畫畫。
徐悲鴻在10歲的時候就能幫父親在畫上不重要的部分添染顏色。但由于生活的艱難,他17歲便輟學到一家中學里教畫畫來幫助家用。19歲那年,他的父親逝去,家里負債很多,弟妹也需供養,他只得在縣里3家學校擔任教課來維持全家的生計。
沉重的家庭擔子壓不住他上進的決心,為了學美術,他來到上海。他曾企圖把畫寄給當時的《小說月報》,以求換得買米之錢,但卻被無情退回。他那時寄居在一家賭場里,白天用功,晚上等客人散了,才攤開鋪蓋在賭桌上睡覺。他還常常吃不到飯,也找不到工作。徐悲鴻甚至為此有過自殺的念頭,據他后來回憶,他曾經狂奔到黃浦江邊,想要結束自己的生命。渾濁而奔騰的江水洶涌地沖擊著江岸,輪船的汽笛尖銳地吼叫著,他解開衣襟,讓無情的風打在他年輕的胸脯上。當一陣寒冷的戰栗從腳跟慢慢傳遞到全身時,他才清醒地認識到:“一個人到了山窮水盡的地步而能自拔,才不算懦弱呵!”
1915年,當人們都在用鑼鼓爆竹迎接新年的時候,青年徐悲鴻卻餓著肚子給一家叫做“審美書館”的出版社用顏色填染單色印刷的雜志封面(那時印刷術落后,沒有彩色印刷,雜志封面是雇人用手工填色的。審美書館的主辦人,就是著名的嶺南畫派導師高劍父、高奇峰兄弟)。等拿到報酬,他的肚子已經空了好幾天了。
1916年,徐悲鴻考進復旦學院,攻讀法文。他是穿著父親去世時的喪服,噙著眼淚踏進這所學校的。
徐悲鴻的作品逐漸受到社會的關注。除了高劍父兄弟外,當時的文化名人康有為、蔡元培等也給予他鼓勵和幫助。1917年,22歲的青年徐悲鴻已經被聘為北京大學畫法研究會的導師,又得到北洋政府的教育總長、大學者傅增湘(沅叔)先生的幫助,派他到法國去留學。可是出國不久,因為內戰,他的經濟來源就斷絕了。他經常用干面包就白開水度日,并且不間斷地從事每天10小時以上的勞作。他用功練習素描,臨摹古代的名畫,并努力于國畫和油畫的創作,還給書店畫書籍插圖及寫一些散稿來維持生活。正是艱苦的生活使徐悲鴻練就了精湛的繪畫技巧,成為一代國畫大師。
由于徐悲鴻曾經經歷過艱苦的生活,所以在他的一生中,凡是遇到年輕有為、肯用功吃苦的人,或窮苦無告的人,他總是給予莫大的同情,并且盡一切可能去幫助和鼓勵他。1928年,他給當時的福建當局畫了一幅壁畫,畫好后他辭謝了給他個人的金錢報酬,卻提出要福建省派送兩個青年出國學習藝術。這兩個青年一位是油畫家呂斯百,一位是雕刻家王臨乙,二人后來學成歸國,對我國藝術都卓有貢獻。
名人箴言
學藝之道無它,鍛煉意志第一。
——徐悲鴻
上一篇:強盜的苦惱
下一篇:息壤之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