只要做對,不強求多做
在我們的工作中經常會出現這樣的現象:
5%的人并不是在工作,而是在制造問題,無事生非,他們是在破壞性地工作。
10%的人正在等待著什么,他們永遠在等待、拖延,什么都不想做。
20%的人正在為增加庫存而工作,他們是在無目標地工作。
10%的人沒有對公司做出貢獻,他們是“盲做”、“蠻做”,雖然也在工作,卻是在進行負效勞動。
40%的人正在按照低效的標準或方法工作,他們雖然努力,卻沒有掌握正確有效的工作方法。
只有15%的人處于正常范圍,但績效仍然不高,仍需要進一步提高工作質量。
無論做什么事情,我們不用多做,把事情做對是最重要的。
也許當我們被要求“第一次就把事情做對”時,許多人會反駁:“我很忙。”因為很忙,就可以馬馬虎虎地做事嗎?其實,第一次沒做好,再重新做時既不愉快,花費精力也不少。忙要為效率服務,而不是在忙中出錯。
有位廣告經理曾經犯過這樣一個錯誤:由于完成任務要求的時間比較緊,在審核廣告公司回傳的樣稿時不仔細,在發布的廣告中弄錯了一個電話號碼——服務部的電話號碼被他打錯了一個數字。就是這么一個小小的錯誤,給公司帶來了一系列的麻煩和損失。后來,因為一連串偶然的因素使他發現了這個錯誤,他不得不放下其他的工作并靠加班來彌補錯誤。同時,還讓上司和其他部門的數位同仁陪他一起忙了好幾天。幸好錯誤發現得早,否則造成的損失必將進一步擴大。
由此可見,第一次沒把事情做對,忙著改錯,改錯中又很容易出現新的錯誤,惡性循環的死結會越纏越緊。這些錯誤往往不僅讓自己忙,還會放大到讓很多人跟著你忙,造成巨大的人力和物力的損失。
那么,如何才能做到第一次就把事情做對呢?克勞士比先生認為,首先要知道什么是“對”,之后再考慮如何做才能達到“對”這個標準。
克勞士比講了這樣一個故事:
一次工程施工中,師傅們正在緊張地工作著。這時,一位師傅手頭需要一把扳手。
他叫身邊的小徒弟:“去,拿一把扳手?!毙⊥降茱w奔而去。過了許久,小徒弟才氣喘吁吁地跑回來,拿回一把很大的扳手說:“扳手拿來了,真是不好找!”
可師傅發現這并不是他需要的扳手。他生氣地說:“誰讓你拿這么大的扳手呀?”小徒弟沒有說話,但是顯得很委屈。這時師傅才發現,自己叫小徒弟拿扳手的時候,并沒有告訴小徒弟自己需要多大的扳手,也沒有告訴小徒弟到哪里去找這樣的扳手。自己以為小徒弟應該知道這些,可實際上小徒弟并不知道。師傅明白了:問題的根源在自己,因為他并沒有明確告訴小徒弟做這件事情的具體要求和方式方法。
第二次,師傅明確地告訴小徒弟,到某間庫房的某個位置,拿一個多大尺碼的扳手。這回,沒過多久,小徒弟就拿著他想要的扳手回來了。
克勞士比講這個故事的目的在于告訴人們,要想把事情做對,就要讓人們知道什么是對的,如何去做才是對的。在我們制訂做某事的標準之前,沒有理由讓別人按照自己頭腦中所謂的“對”的標準去做。
另外,要把事情一次做對,還要求我們在工作中認真思考,力爭將問題一次性解決。
比如,工廠的某臺機器壞了,負責維修的師傅只是做一下最簡單的檢查,只要機器能正常運轉了,他們就停止對機器做徹底清查,只有當機器完全不能運轉了,才會警覺,這種只滿足于小修小補的態度如果不轉變,將會給公司和個人帶來巨大的損失。正確的做法是把問題想透徹,找出合理的方案,將問題一次性地徹底解決。
重復作業是造成一個人工作效率低下的重要原因。在很多人的工作經歷中,也許都發生過越忙越亂的情況,解決了舊問題,又發生了新故障,在忙亂中造成了新的工作錯誤,結果輕則使自己不得不手忙腳亂地改錯,浪費大量的時間和精力,重則返工檢討,給公司造成經濟或形象損失。
我們要提高工作效率,就要懂得為效率而忙的道理,要堅持“第一次就把事情做對”的工作理念。第一次就把事情做對,把該做的工作做到位,這正是解決“忙癥”的要訣。
上一篇:勇氣在,就沒有失敗
下一篇:在細節中挖掘創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