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中山晚年的革命思想。第一次國內革命戰爭時期國民黨的基本綱領。國共第一次合作的政治基礎。
孫中山早年領導資產階級民主革命時以民族主義、民權主義、民生主義為革命綱領。1924年1月中國國民黨開第一次全國代表大會時,孫中山委托蘇聯政治顧問鮑羅庭起草《中國國民黨第一次全國代表大會宣言》,宣言的第二部分:“國民黨之主義”中重新解釋三民主義的含義。1月27日至8月24日,孫中山講演三民主義。同年,孫中山的講演整理成書,在廣州、上海出版。上述宣言和講演闡述了新三民主義的內容。
新三民主義的民族主義主張反對帝國主義侵略,爭取中華民族獨立解放;國內各民族一律平等,以民族自決作為處理國內各民族關系的原則。民權主義,主張直接的、普遍的、革命的民權,反對代議制。為此,規定國民有選舉權、罷免權、創制權、復決權;民權為一般平民所共有,非少數人所得而私,效忠于帝國主義及軍閥者不得享有這些自由與權利。民生主義,一是平均地權,使耕者有其田,二是節制資本。凡外國資本及本國私人資本在華辦的大規模的、有獨占性的企業,由國家經營管理;發展國家資本;允許不操縱國計民生的私人資本有所發展,不允許私人資本操縱國計民生。新三民主義較之舊三民主義有飛躍性的進步。它以反對帝國主義和反對封建主義為中心,是執行聯俄聯共扶助農工三大革命政策的三民主義,是革命的三民主義。新三民主義對中國革命起了積極的作用。
新三民主義是二元論或唯心論為哲學基礎,對階級斗爭認識模糊,對勞動人民的歷史作用估計偏低。因此,新三民主義有其局限性。主要是看不到無產階級在革命中的領導地位,仍以小資產階級和民族資產階級為革命的領導階級;其目標依然是幻想中的資產階級共和國。這些都不能成為現實。此外,新三民主義把實現民主政治的程序分為軍政、訓政、憲政三個時期,把權能分開,對人民當家作主能力缺乏足夠的信任。新三民主義雖然原則上主張實現耕者有其田,但是沒有找到徹底實現它的途徑。凡此種種,都有待于在實踐中進一步修正提高。孫中山勇于修正過時的、錯誤的主張和觀點,不斷探索著前進。1924年11月10日,孫中山在《北上宣言》中重申國民革命的目的在于對外消滅帝國主義在中國的勢力,對內消滅封建軍閥,主張召開國民會議以解決時局問題,表明他實際上改變了“三時期”的思想,對人民群眾力量的認識提高了一大步。
孫中山逝世后,共產黨人和國民黨內的民主派人士堅持、發揚新三民主義的革命原則;遵循孫中山的勇于探索著前進的精神,克服新三民主義中某些陳舊的、錯誤的觀點,把孫中山的革命事業進行到底。國民黨右派則完全背叛新三民主義和孫中山一生為之奮斗的革命事業,打著“三民主義”的招牌,利用并擴大孫中山思想中消極的方面(有些,孫中山早已擯棄了),為其反革命行為打掩護。國民黨右派們口喊的三民主義已經不是孫中山的革命三民主義。
上一篇:斯特林堡,約·奧
下一篇:新樂府運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