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介紹】:
奧地利小說家、劇作家,意識流*小說在奧地利的主要代表。
1862年5月15日,施尼茨勒生于維也納一個猶太家庭。他父親是一位著名的醫(yī)生,這對施尼茨勒有很大影響,1879年,施尼茨勒入維也納大學學醫(yī),并取得醫(yī)學學位。1893年他開辦私人診所,他尤其對精神病治療法感興趣。此后他行醫(yī)很長時間。后他從事文學創(chuàng)作,并成為“青年維也納詩社”的核心人物。劇作《阿納托爾》(1893)是他的成名作。施尼茨勒曾結識著名心理學家弗洛伊德*,并把弗洛伊德心理學觀點運用到他的文學創(chuàng)作之中,指導他的創(chuàng)作,而被稱為弗洛伊德在文學上的“雙影人”*。因發(fā)表代表作《古斯特少尉》(1901),他被奧地利當局認為有損奧軍的聲譽而撤銷了他的后備軍醫(yī)官的資格。1931年10月21日,施尼茨勒在維也納逝世。
施尼茨勒早期創(chuàng)作的成就主要在戲劇方面。《阿納托爾》(1893)由七個獨幕短劇構成。描寫主人公阿納托爾逢場作戲的戀愛史。劇作顯示出作者在刻劃人物性格方面的才能。《兒戲戀愛》(1895)和《可獵物》(1896)描寫奧軍榮譽準則的虛偽。《輪舞》(1897)是十場喜劇,描寫妓女、士兵、藝術家、貴族等不同階層、形形色色的10個人物在情欲支配下的無情、冷酷的生活態(tài)度。刻劃了愛情中自私、性愛的錯綜雜亂及病態(tài)心理情緒。這出戲劇上演時取得巨大成功,引起了哄動,使他成為與當時奧地利戲劇家胡戈·封·霍夫曼斯塔爾齊名的戲劇家,成為維也納戲劇界的代表人物之一。20世紀初期,施尼茨勒的小說創(chuàng)作取得重大成就。1901年發(fā)表了他的代表作《古斯特少尉》,這部中篇寫古斯特少尉遭到侮辱,他決定用自殺來保全體面;當他聽到侮辱他的人暴亡,立時如釋重負一般,這些描寫是通過“內心獨白”*的心理活動表現(xiàn)出來,深刻地揭露和辛辣地諷刺了奧軍榮譽的虛偽。此外,作品還有:《瞎子基羅尼莫和他的哥哥》(1902)、《孤獨的路》(1903)、《通向野外的路》(1908)、《遙遠的國度》(1911)、《貝恩哈迪教授》(1912)等。施尼茨勒的晚年創(chuàng)作,1924年發(fā)表的小說《埃爾塞小姐》,繼續(xù)使用意識流的內心獨白的表達手段。此外,作品還有《夢的故事》(1926)、《清晨的賭博》(1927)、《特雷塞》(1928)、《逃向黑暗》(1931)等。
施尼茨勒的小說有獨到的特色。他是德語文學第1個采用意識流表現(xiàn)手法創(chuàng)作的人,也是意識流小說早期作家。施尼茨勒主要采用“內心獨白”的方式從事他的小說創(chuàng)作,深入地探索人物的潛意識,捕捉人物的意識瞬間的感覺和印象,充分揭示人物的內心活動,表現(xiàn)人物苦悶彷徨、悲觀失望等情緒,顯示出比較完整的意識流軌跡。他的作品具有一種朦朧的和神秘的色調。并且現(xiàn)實常與幻覺融為一體。
上一篇:新超現(xiàn)實主義作品分析
下一篇:施特恩海姆,卡爾作品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