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介紹】:
日本戰后派*小說家、評論家。出生于臺灣,在臺灣長大,使他體驗到殖民地人與人之間的關系,認識到人類存在的不合理性,因而形成了他獨特的文學感受性。1932年,因加入共產黨被捕入獄,在獄中讀康德*的《純理性批判》,受先驗辯證法影響,思想開始了決定性的轉變。1939年,與荒正人等創刊《幻想》雜志,發表小說《洞窟》(1939)、格言《不合理,就不相信》(1939)等。這些作品的主題,主要是探討意識與存在等哲學問題。戰后,與戰后派文學者組織了《近代文學》雜志,在創刊號上發表《死靈》*(1945-1949)。由于結核病連續發作而中斷。身體復元后,發表了論自己獨特想象力的《還原的現實主義》(1955),以批判斯大林主義為主要內容的《永遠革命者的悲哀》(1956)等政治考察性質的文章。他的短篇小說集《陰暗中的黑馬》(1970),都是以夢為表現形式的小說。他試圖以夢為表現形式,探求存在的真諦,體現了他歷來的文學主張,獲第六回谷崎潤一郎獎。評論集《秤砣和發條》(1971),是闡發他文學主張——從非現實出發,靠想象力,創造小說世界;政治主張——否定一切權力的永久革命論的論文集。事隔二十年之后,完成《死靈》第六章《夢魔的世界》(1975)。從作品中,可以看出他驚人思考的一貫性。埴谷雄高的創作,以極其抽象的思維方式,探求宇宙、歷史、人存在的無限性,將向無窮彼岸追求不已的思想方法,體現在小說中。他稱自己的思維方式為“架空凝視”,稱他的創作方法為“極端化”、“曖昧化”、“神秘化”。他的創作,拓開了歷來日本文學者未曾涉足的理念世界,在日本文學領域,開創出一個獨特的小說天地。他在戰后派中,屬最左翼作家,他的文學理論和政治觀念,對后代產生了深遠影響。
上一篇:埃里蒂斯,奧季塞夫斯作品分析
下一篇:基爾凱郭爾作品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