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介紹】:
希臘詩人。他生于克里特島的一個富商家庭。早年在雅典大學學習法律,后赴巴黎攻讀文學,青年時代開始寫詩。17歲讀法國超現實主義*詩人艾呂雅*的作品,覺得它可能使當代歐洲的超現實主義適應悠長、豐富和柔韌希臘傳統。1935年他在《新文學》雜志上初露頭角,他早期的兩本詩集《方向》(1939)和《初升的太陽》(1934)都帶有濃厚的超現實主義色彩。
法西斯占領希臘期間,他作為一名希臘陸軍中尉參加阿爾巴尼亞反法西斯戰爭。1943年他寫了長詩《獻給阿爾巴尼亞戰役中犧牲的陸軍少尉的英雄挽歌》,歌頌了希臘人民的愛國主義精神。這是一篇成熟之作,也是他創作史上的轉折點,從此他的創作風格趨于明朗。
此后十幾年間,他沒有發表什么新詩作,直到1959年組詩《俊杰》的發表,給他帶來極大的聲譽。組詩的內容豐富,結構嚴謹,運用了韻文與散文的交替,顯示了人類從起源直到現在的縮影。其他重要作品有《對天七嘆》(1960)、著名長篇組詩《理所當然》(1960)是詩人把自己的感情和經歷同希臘民族的苦難歷史融合在一起,從而歌頌了世界萬物和光明,1979年他獲得諾貝爾文學獎金。還有《光明樹和第十四個美人》(1971)、《同胞》(1974)、《瑪麗亞·奈弗莉》(1978)等。他的作品繼承了希臘的歷史文化,特別是古代神話的寶貴遺產,把民族傳統與現代精神相結合,采取西方現代藝術的某些手法來進行創作,形成自己的獨特風格。
他有“飲口詩人”之稱,多次歌頌太陽是因為太陽是希臘文化傳統中的萬物之神,他用彩色的筆精美細致描繪自己祖國的風光。
上一篇:坡,埃德加·愛倫作品分析
下一篇:埴谷雄高作品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