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小說派*中的一個流派。亦稱“主觀現實主義”或“心理現實主義”。代表作家是娜塔莉婭·薩羅特*。此外,尚有瑪格麗特·杜拉絲*、克洛德·莫里亞克、比托爾*等。薩羅特的《向往》、《金果》,杜拉絲的《街心公園》,莫里亞克的《市內的晚餐》,比托爾的《變》,貝克特*的《馬洛納正在死去》是這一流派的代表作。
聽覺派寫的訴諸讀者聽覺的小說稱“聽覺小說”。這種小說大量使用對話、內心獨白*、潛語和現代錄音術,讓小說中的人物嘰嘰喳喳說個不停,從總體上形成小說人物對話的共鳴。杜拉絲的《街心公園》描寫一對青年男女在街心公園邂逅與交談,充斥全篇的是人物繁瑣的交談。“錄話”是聽覺小說的主要藝術表現手段。
羅布-格里耶*對聽覺派提出了責難,認為聽覺小說已經陷入了傳統的心理分析方法的泥淖。這充分反映了客觀現實主義與心理現實主義的抵牾與分歧。
上一篇:后藤明生作品分析
下一篇:吳爾夫,維吉尼亞作品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