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介紹】:
英國女作家、文藝批評家,意識流*的重要代表之一。生于倫敦蘇塞克斯附近的一個文學世家。其父萊斯利·斯蒂芬爵士是著名的批評家、傳記家和出版家。吳爾夫從小生長在優裕的并富于文化教養的環境里。受到父親的影響,也受到一些文學界和藝術界名流的影響。她博覽了父親的藏書,熟悉英國的有她父親產業的康沃爾郡,喜歡倫敦及其海濱。雖然身體欠佳未能進入正規學校讀書,但她十分敏感,加上受到多方面的深刻教育,因此具有無限豐富的感情和具有善于捕捉心靈深處思維光圈的精神世界。1904年她的父親去世。1905年她開始寫書評。她經常與傳記作家利·斯特雷奇、詩人托·艾略特*、小說家愛·福斯特和亨利·詹姆斯、衣修午德*等人在一起。于是倫敦的布盧姆斯伯的住宅成為文學中心。這些人通過才能的關系聚集在一起,正如衣修伍德所說“共同信仰是藝術上的嚴格原則性。”1912年,維吉尼亞·吳爾夫和倫納德·吳爾夫結婚。五年后,他們共同創立著名的“雷加斯出版社”。她成為女權運動者,力爭婦女的選舉權、教育權、住房權,也關心有才能的女子。第二次世界大戰時禍及英國,她的住所遭轟炸,她情緒極度不安,于1941年3月28日投入住所附近的烏斯河而死。
吳爾夫一生致力于小說的探索和革新。她有意識地學習喬伊斯,在英國是繼陶樂賽·理查遜之后,又一個全力從事意識流小說的實驗作家,也是多產作家,著有文藝批評、小說、散文、戲劇近五十種。
她是意識流派重要的理論家,論文集有兩卷本《普通讀者》(1925,1933)、《自己的房間》和著名論文《現代小說》,強調寫主觀真實,寫瞬間感到的、想到的一切,極力主張挖掘人物心靈深處的潛意識活動,細膩的心理感受和多層次的意識流。
她寫的小說是她自己這些理論的實踐,小說是她突出的成就。最早的短篇小說《墻上的斑點》*(1919)寫一個婦女看到墻上斑點所引起的種種聯想。《雅各的房間》(1921)記敘主人公獲得外界事物的印象。《尖尖的屋頂》成為英國第一部意識流小說。作品把主人公到德國去教書的見聞及印象用主觀意識、前意識潛意識活動交織起來呈現給讀者。具有強烈抒情風格的作品有《遠航》(1915)、《夜與日》(1919)、《班奈特先生的勃朗太太》(1924),成名作《黛洛維夫人》*(1925)用交錯型意識流手法寫女主人公買花途中的見聞及聯想獲得成功。還有《到燈塔去》*(1927)描寫主人公在海島度假的生活。《海浪》*(1931)通過六個人物自童稚至垂暮的獨白的六股平行的意識流,表現六種類型和“人的六個時代”的經驗。《幕與幕之間》(1941)寫二次大戰之間某次化裝慶祝會上的活動。此外,還有書信集《思想奔放》和《關于一些偶然事件的問題》等。
上一篇:聽覺派作品分析
下一篇:品特,哈羅爾德作品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