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介紹】:
德國哲學家,西方近代史上唯意志論*的創始人,反理性主義*的代表人物。他的主要著作有《世界之為意志與表象》、《充足理由律的四種根源》、《論自然中的意志》、《倫理學中兩個根本問題》等。
叔本華提出“世界是我的表象”的命題。他認為,表象世界、現象世界的一切客體是相對于主體而存在的,沒有主體,就沒有客體。他又提出了自己哲學核心的另一個命題:“世界是我的意志”。認為世界上的一切,包括人本身在內,全是意志的客體化,是直觀到的意志的活動。他追隨康德之后把世界分成“現象”世界和“自在之物”,前者是我的表象,后者是我的意志。而意志是一種完全敵視客觀物質世界的神秘的生活力,即一種盲目的、不可遏止的沖動。這種意志才是世界的基礎和本源,是“世界的內在內容和本質”,世界上的一切只是這個意志的一面鏡子,這個意志是無處不在的。但是,他說意志的客體化程度是有高低級別的,這就是柏拉圖的“理念”。這樣,在他那里,自在之物就是意志,理念是意志的直接客體化,各種事物是意志的間接客體化。叔本華認為,人的理性、人之有知識,只是表面現象,其背后的本質卻是盲目的意志、欲望,理性不過是意志雇傭的向導。依靠理性的、科學的認識達不到事物的本質,達不到真理,只有依靠直覺的認識才能達到真理。他所謂的直覺認識,就是在時間、空間以外的,既不用感性,也不用抽象思維的、主體與客體”合而為一”的神秘境界。叔本華認為,意志就是不能遏止的盲目沖動,就是欲求,它所欲求的就是生命,所以又可以把意志稱為生命意志,他的唯意志論被稱為“生命意志”論。他認為,生命意志的本質就是痛苦,欲求是無止境的,它的滿足卻總是暫時的、有限的,所以痛苦是無邊際的。他還進一步說,意志現象愈完善,痛苦也就愈顯著。因此,人生不過是意志的幻影,是空虛的,人生充滿著痛苦。要擺脫痛苦,就要完全抑制欲望,否定生命。他說,研究哲學,進行意志直覺以至達到佛教所說的涅槃,這樣可以暫時忘卻現實生活,進入無我之境。為使整個人類全部地永恒地擺脫痛苦,就要杜絕生命之源,毀滅人類。這是極端的禁欲主義和虛無主義。
叔本華作為近代唯意志論的先驅,對以后發展起來的唯意志論的影響是很大的。尼采就是以他的生命意志說為出發點,并對它加以改造、引伸、擴張而建立了自己的權力意志論和超人哲學的。叔本華的主體決定論,也給二十世紀的存在主義哲學提供了重要的理論根據。同時對馬赫主義、實用主義、生命哲學*,甚至弗洛伊德*精神分析學說*都有一定的影響。
叔本華不僅是反理性主義哲學的代表,而且也是反理性主義文藝思潮的代表。他的文藝思想、美學思想是以其唯意志論哲學思想為基礎的。他認為意志和表象之間還有理念,理念是意志的唯一直接客體性,意志通過理念才間接地客觀化為現象。由此,他提出美存在于理念中。他說:“理念把意志客體化了,這樣客體化是完美的”,“生命意志就在這理中有著它最完美的客體性。”他進而又提出,藝術作為美的展現,它的對象必然是理念。他說:“藝術的唯一源泉就是對理念的認識,它唯一的目標就是傳達這一認識。”叔本華基于他悲觀主義哲學觀點還認為藝術是擺脫痛苦的手段,當人們沉浸在藝術中達到了物我兩忘的境地,內心充滿了審美的快感和喜悅時,于是日常生活的痛苦也就忘懷了、擺脫了。他說:“在不折不扣的意義上說,藝術可以稱為人生的花朵。”
叔本華的文藝思想顯然是錯誤的,但是他對藝術的社會功能的解釋,卻迷惑了一些不滿于資本主義現狀而又苦于找不到真正出路的藝術家。實際上叔本華的思想也是混雜的,恩格斯曾批判地指出:叔本華的思想是“適合于庸人的淺薄思想”、“是由已經過時的哲學的殘渣雜湊而成的”。
上一篇:反理性主義作品分析
下一篇:古井由吉作品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