即非理性主義。是和蒙昧主義一脈相通的唯心主義哲學學說,它否定理性思維能力,宣揚意志、直覺、盲目力量。叔本華*、尼采*、柏格森*的哲學以及存在主義*都屬于非理性主義。
叔本華從主觀唯心主義世界觀出發把世界分為現象世界和自在之物的世界。他宣布自在之物是一種非理性的、盲目的生存(生活)意志。
同叔本華一樣,尼采對哲學上的理性派思想、觀念都給以否定。他提出的“重新估價一切價值”的口號,就是對受理性派支配的一切歷史文化都采取虛無主義*的態度。傳統哲學無限夸大人的意識、理性的作用,把世界當作是意識和理性化的世界,把人當作是意識和理性化的人,即把意識和理性的本質當作人的本質。尼采認為作為主體的人,意識只有在人與外界發生關系時才產生,人的精神生活大部分是在意識以外發生的,即不自覺地、無意識地發生的。尼采不同意笛卡爾“我思故我在”的命題,認為真實存在的只能是傾向、活動、沖動、過程等,只能是永無止境地在流動、變化的東西。在尼采的哲學中,真理和實在被歸結為主體的任意偽造和虛構。
叔本華、尼采的哲學是最典型的唯意志論*和反理性主義哲學,可以說是馬克思主義產生以后各種唯意志論和反理性主義特征的資產階級哲學的主要理論來源。
柏格森的反理性主義和直覺主義*與叔本華、尼采等人是一脈相承的。但他對這一理論又作了更集中、更突出的論述。他公開否認人類的理智能夠認識實在。他提出為了達到實在、獲得真理,必須依靠非理性的直覺。他還提出了反理性主義的基本論據:理智的認識的任務只是為了實踐的需要,而實踐只能是主觀的東西,不能達到實在;理智的認識形式和方法只能是靜止、僵固的東西,不能達到處于不斷流變中的生命沖動,因而不能達到實在。柏格森在論證反理性主義時,還認為理智所達到的只能是實在的某種外表、某個斷面或投影。他把理智之認識實在比作拍攝電影。比如一張張攝象湊合在一起,不管攝象怎樣多,怎樣互相補充,編排怎么合理,對于它們所反映的對象來說,也是外在的東西,不可能達到事物的內部,“它們所提供給我們的不過是實在的陰影而已”!
柏格森把人類理智的認識形式和方法說成絕對靜止和僵固的東西,顯然是歪曲,其反理性的論證也是不成立的。因為任何事物都不是絕對靜止和僵固的,靜止都是相對的。柏格森的反理性主義同他的直覺主義密切相關,“所謂直覺,就是一種理智的交融,這種交融使人們自己置身于對象之內,以使其中獨特的、從而是無法表達的東西相符合”。
柏格森的哲學對現代派作家曾產生很大影響。如卡夫卡的直覺主義創作觀,及其濃厚的夢幻色彩等等。
上一篇:雙影人作品分析
下一篇:叔本華作品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