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216】影響的剖析:文學作為生活方式
(〔美〕布魯姆著,金雯譯,譯林出版社,38.7萬字,2016年10月第1版,59元)
這本書是布魯姆對自己詩學精髓的一次完整說明,一種最深意義的心靈自傳。他帶領讀者穿過了那些由多年來不斷啟示和激發他的作家和批評家交織而成的迷宮小徑,提出了對有西方正典作品相伴之人生的持久思考:為什么“我”對影響如此癡迷地關注?“我”的閱讀體驗是如何塑造“我”的思想的?為什么有些詩讓“我”有感,有些卻不能?文學生活的目的是什么?通過對莎士比亞、惠特曼、愛默生、葉芝等布魯姆最鐘愛的文學大家們的剖析,這本書揭示了:什么是偉大的文學作品?它是如何變得如此偉大,又為何如此重要。
自有了人,就有了文學。自有了文學,就有了關于文學的言說。自有了這些言說,人類文明的家園便多了一扇窗戶。透過它,我們瞥見了大千世界。
布魯姆:“我所謂的‘詩人內心的詩人’就是神魔的意思,即一個詩人潛在的不朽,也就是他的神性。批評實踐,按照其原義,就是對詩性思維進行詩性的思考”。
要文學性地評論文學、用文學創作本身的思維來進行對文學的評論。
列夫·托爾斯泰《致尼古拉·斯特拉霍夫的信》:“稱職的藝術批評家應該告訴人們在藝術品中搜尋觀念是徒勞的,他們必須引導讀者深入藝術本身,穿越無盡關聯構成的迷宮,乃至最終觸及支撐藝術內部關聯的法則”。
最好的批評文學是一種智慧文學,也就是對生活的參悟。
閱讀、重讀、描繪、評價、賞析:這就是文學批評藝術在當下應有的形態。
回憶是獲得自由的方式。
“在愛的同時擁有智慧是不可能的”。
葉芝:“滿足了的欲望就不是一個偉大的欲望”。
史蒂文斯:“混蛋是老混蛋的兒子”。
上一篇:引領時代前行的永恒動力:中國共產黨革命精神研究
下一篇:心流:最優體驗心理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