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288】引領時代前行的永恒動力:中國共產黨革命精神研究
(楊少華著,人民出版社,35.1萬字,2014年12月第1版,48元)
8章:[1]“革命”概念的發展歷程;[2]馬克思主義視野中的革命精神;[3]中國共產黨革命精神的主要內容;[4]中國共產黨革命精神的結構功能;[5]中國共產黨革命精神的基本邏輯;[6]中國共產黨革命精神的歷史演進;[7]中國共產黨革命精神的經驗總結;[8]革命精神火炬代代傳。
這本書以馬克思主義的社會革命觀為統領,綜合運用歷史和現實相結合、理論與實踐相結合、批判與繼承相結合的方法,在全面梳理中國共產黨九十多年豐富實踐的基礎上,系統研究中國共產黨革命精神的內涵特征、形成條件、發展邏輯及歷史經驗。
運用辯證唯物主義和歷史唯物主義的基本觀點來剖析中國共產黨革命精神。
毛澤東認為,革命精神是馬克思主義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的具體體現,是團結、動員和激發共產黨人和全國人民力量的源泉,是形成整個國家和民族信念的思想基礎。毛澤東所倡導的革命精神:[1]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的精神;[2]實事求是的精神;[3]艱苦奮斗的精神;[4]獨立自主、自力更生的精神;[5]革命英雄主義的精神。
鄧小平:“革命精神是非常寶貴的”;搞建設同樣需要革命精神,培育社會主義“四有”新人。
從根本上說,中國共產黨的革命精神,體現著黨的性質和宗旨。共同內涵:[1]崇高理想、堅定信念的精神;[2]調查研究、實事求是的精神;[3]聯系群眾、為民服務的精神;[4]艱苦奮斗、勇于犧牲的精神;[5]獨立自主、自力更生的精神。
主體結構:理智要素、情感要素、意志要素。
生成條件:馬克思主義是革命精神的理論靈魂;中華民族精神是革命精神的歷史源泉;中國革命實踐是革命精神的現實基礎。
在1957年《人民日報》的“七·一”社論中,毛澤東指出:“不是東風壓倒西風,就是西風壓倒東風,在路線問題上沒有調和的余地”。
革命精神的轉型與創新:[1]由“斗爭至上”向“和合包容”轉型創新;[2]由“相對封閉”向“全面開放”轉型創新;[3]由“革命浪漫”向“理性務實”轉型創新。
金沖及認為,在人類社會的變革中,新事物取代舊事物通常有兩種形式:一種是在現存社會秩序下的漸進的改革,另一種是在短期內根本改變原有社會秩序的暴力的革命。
無私性是最有效的精神凈化劑和過濾器,是拒腐蝕不變質的最堅固的精神堤壩。
上一篇:延安精神
下一篇:影響的剖析:文學作為生活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