貧人作鴛鴦鳴喻
【原文】
昔外國節,法慶[1]之日,一切婦女,盡持優缽羅華[2]以為鬘飾[3]。有一貧人,其婦語言:“爾若能得優缽羅華來用與我,為爾作妻;若不能得,我舍爾去。”其夫先來常善能作鴛鴦之鳴,即入王池,作鴛鴦鳴,偷優缽羅華。時守池者而作是問:“池中者誰?”而此貧人失口答言:“我是鴛鴦。”守者捉得,將詣王所,而于中道,復更和聲,作鴛鴦鳴。守池者言:“爾先不作,今作何益?”
世間愚人,亦復如是。終身殘害,作眾惡業,不習心行[4],使令調善,臨命終時,方言:“今我欲得修善。”獄卒將去付閻羅王。雖欲修善,亦無所及已。如彼愚人,欲到王所,作鴛鴦鳴。
【注釋】
[1] 法慶:帶宗教色彩的國慶。
[2] 優缽羅華:產于印度的一種植物,亦指睡蓮花,開花時間短,故十分名貴。
[3] 鬘(mán)飾:頭發上的裝飾品。鬘,一種開金黃花的植物名。
[4] 心行:心,念念遷流不已,或念善,或念惡,所以叫做心行。
【譯文】
從前在外國節日慶典的時候,有一種風俗,所有的婦女都佩戴優缽羅華作為裝飾。有一個窮人,他妻子對他說:“你要是能弄到優缽羅華來給我作發飾,我就還做你的妻子;要是你弄不到,我就會離開你了。”她丈夫先前很能模仿鴛鴦的叫聲,于是他就潛入國王的池沼,一邊作鴛鴦的鳴聲,一邊偷優缽羅華。看守池塘的人聽到響聲,就問道:“什么人在池塘里?”這個窮人失口答道:“我是鴛鴦。”看守池塘的人就將他捉牢了,押去見國王,走到半道上,窮人又抑揚有致地作起鴛鴦的鳴聲來。看守池塘的人嘲笑他說:“你先前不叫,現在叫有什么用?”
世上的愚人也是這樣。他們一生做了很多殘害他人的事,造了許多的惡業,從不調節心行,來使自己變得調順善通,等到臨死之時才說:“現在我想修行善業。”但此時無常已經將他拖去見閻羅王。他們雖想修行善業,可已經晚了。就好像那個愚人,快到國王那兒了,才作起鴛鴦叫來,已經太晚了。
【評析】
這是一則佛教故事,講的是一個學鴛鴦叫的窮人因為一時口誤而被抓。這個故事意在告訴我們不要等事情到了無可挽救的地步,再去后悔。生活中有些人做事總愛一意孤行,死鉆牛角尖,不聽別人的勸告,等到他想要補救時,已經沒有退路了。每個人都會犯各種小錯誤,但只要能在犯錯之后認識到自己到底錯在哪里,吸取教訓并及時更正。那么,今后就會避免再犯同樣的錯誤。
故事征引
作惡的狐貍王
從前,有一位熱心腸的道長,跟周圍的人相處得很好。后來他發現周圍的好多人每天都得從大老遠處挑水吃。為此他考慮了好久,最后決定在野外挖一口水井,來方便大家以后的用水。
于是,他召集了一些人前來幫忙,沒過幾天就把井挖好了,還在井邊放了一只吊桶,方便所有前來用水的人。周圍人高興極了,都圍著井歡呼。
從這以后,那些放牛、割草、旅行的人,路過這里時,都會到這個井邊喝水。
有一天黃昏,一群野狐貍來到井邊,看見那兒的井水溢出地面,就立刻喝那些水來潤濕喉嚨。狐貍王見其他野狐貍迫不及待喝水的樣子,心想:我是狐貍王,怎么能夠跟它們一樣喝地面上的積水呢?于是它把頭潛入井邊的那個吊桶里,喝完了桶里剩下的水。然后它又把頭潛在吊桶里,用力一摔,把那個吊桶擲在地上摔得粉碎。
其他野狐貍看見狐貍王這一舉動,忍不住勸告它說:“我們在口渴難忍的時候,連干燥的樹葉都能派上用場,何況,這個吊桶對別人是多么重要啊,你為什么要把它摔碎呢?”
狐貍王不服氣地說:“我喜歡這樣做,有什么不可以嗎?那是別人的困難,跟我有什么關系?我也管不著。”不管其他野狐貍怎么說、怎么勸,狐貍王都聽不進去。
沒過一會兒,人們把吊桶被破壞的事情告訴了道長,道長又買了一個新吊桶放在井邊。那群野狐貍從那以后,天天來井邊喝水,而那個狐貍王每次都是在喝完水之后把吊桶摔碎。
就這樣連續了好幾天,狐貍王一連摔碎了十四個吊桶。其他狐貍苦口婆心地勸告它,但它依然我行我素、充耳不聞。
道長知道了這件事以后,心想:“難道是有人覺得這口井不夠好,我一定要把這事搞清楚。”于是,他想親自去看看,他買了一個新吊桶放在井邊,自己藏在樹蔭下,看著一整天人來人往的喝水,也沒有看到誰來這兒搞破壞,道長想回去了,可是想想白天的事,還是決定再等等看。
當夜幕降臨的時候,他看到一群野狐貍來到井邊,都在喝著地面上的積水。而在那中間站著一條看似領袖的狐貍,先是把整個頭潛入吊桶喝水。喝完之后,又用力把吊桶往地上一摔,摔得粉碎。
“原來一直以來都是這個狐貍王在埋怨這口井啊!”道長看到這一情景,明白了真相,于是即刻跑回道觀去,又用木材造了一只頭能伸得進去但拔不出來的吊桶,重新放在了井邊。然后,他又手持拐杖,跟上次一樣隱藏在路旁的樹蔭下,悄悄地等待狐貍王的到來。
又是一個夜幕降臨的夜晚,野狐貍們還像往常一樣來到井邊,低頭喝著地面的積水。狐貍王呢,也沒注意到吊桶跟平時有什么不同,依然把頭伸進桶里喝水。喝完之后,仍用力把水桶往地面猛撞。結果,吊桶不但沒有損壞,反而自己的頭也拔不出來了。
正在狐貍王驚慌失措之際,道長突然現身,揮起拐杖,打死了那只狐貍王。
上一篇:百喻經全集《說人喜瞋喻》譯文賞析
下一篇:百喻經全集《貧人欲與富者等財物喻》譯文賞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