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秦散文·易傳·文言》原文鑒賞
《文言》曰①:元者,善之長也②;亨者,嘉之會也③;利者,義之和也④;貞者,事之干也⑤。君子體仁足以長人⑥,嘉會足以合札⑦,利物足以和義⑧,貞固足以干事⑨。君子行此四德者,故曰:“乾:元、亨、利、貞。”
【注釋】 ①文言:闡釋《乾》《坤》二卦卦、爻辭的傳文。 ②元:始,指乾陽元始之氣。長:首。 ③亨:通,指乾坤交會。嘉:美。會:會合、會聚。 ④利:和。義:宜。言陰陽相和,利育萬物,各得其宜,不相妨害。 ⑤貞:正。干:樹木的主干,指根本。 ⑥體仁:以仁為體。長(zhang掌)人:為眾民的首長。 ⑦合禮:合乎禮儀。⑧利物:推行《乾》卦的“利”德,即以利育萬物之心待人。和義:合乎五常之義。 ⑨貞固:居正不偏,堅固恒常。干事:干舉萬事。
【今譯】 《文言》說:“元”是眾善之首,“亨”是眾美的會聚,“利”是萬物的和諧,“貞”是眾事的主干。君子進德修業,體現“元”德,就足以做眾民的首長,實踐“亨”德,就足以合乎禮儀,推行“利”德,就足以合乎大義,堅持“貞”德,就足以干舉萬事。君子實行這四種德性,才算體現了《乾》卦的“元、亨、利、貞”的義理,而與天地合德。
初九曰①:“潛龍勿用②”,何謂也?子曰③:“龍德而隱者也④。不易乎世,不成乎名⑤,遁世無悶⑥,不見是而無悶⑦,樂則行之,憂則違之,確乎其不可拔⑧,潛龍也。”
九二曰:“見龍在田,利見大人⑨?!焙沃^也?子曰:“龍德而中正者也⑩。庸言之信,庸行之謹(11),閑邪存其誠(12),善世而不伐(13),德博而化(14)?!兑住吩唬骸婟堅谔?,利見大人’,君德也?!?br>
九三曰:“君子終日乾乾(15),夕惕若(16),厲無咎(17),”何謂也?子曰:“君子進德修業(18)。忠信所以進德也(19)。修辭立其誠(20),所以居業也。知至至之,可與幾也(2)1;知終終之,可與存義也(22)。是故居上位而不驕,在下位而不憂(23)。故乾乾因其時而惕,雖危無咎矣(24)?!?br>
九四曰:“或躍在淵,無咎(25)。”何謂也?子曰:“上下無常,非為邪也(26);進退無恒,非離群也(27)。君子進德修業,欲及時也(28),故無咎?!?br>
九五曰:“飛龍在天,利見大人(29)?!焙沃^也?子曰:“同聲相應,同氣相求(30)。水流濕,火就燥(31)。云從龍,風從虎,圣人作而萬物睹(32)。本乎天者親上,本乎地者親下。各從其類也(33)。”
上九曰:“亢龍有悔(34)。”何謂也?子曰:“貴而無位,高而無民,賢人在下位而無輔(35),是以動而有悔也。”
【注釋】 ①初九:《乾》卦初爻之名。初:爻序;九:陽爻之稱。②潛龍:潛伏的龍。龍:象征乾陽的神奇莫測的動物,借比君子之德。③子曰:孔子說?;蛑^《周易大傳》作者假托孔子之名以立己說。④龍德:此以人事闡釋潛龍之義。龍以顯現、騰飛為功,非潛藏不動之物,隱正是喻指君子有善德而隱居,并非不欲出世、乃養晦待時。 ⑤易:變動、移易。成名:成就善名。 ⑥遁:隱避、逃遁。悶:煩懣。 ⑦見:為、被。是:肯定、稱許。 ⑧確:心志堅剛,守道不移。不可拔:堅剛不拔。 ⑨見:顯現。大人:德業廣博的君子。 ⑩龍德:有龍德的“君子”。中正:中正之道。 (11)庸言:常言,即中正之言。信:誠實。謹:謹慎。 (12)閑:防。 (13)善世:為善于世。伐:夸。 (14)博:廣博?;夯铩_@里是指君子德博,能感化世俗。 (15)終日:終竟此日。乾乾:健行不息的樣子。一說憂深思遠的樣子。 (16)惕:警惕、憂懼。 (17)厲:危。咎:災禍、過失。 (18)德:品德、德行。業:功業。 (19)忠信:忠實守信用。 (20)修辭:修飾言辭。居:積蓄。業:功業。 (21)與:參與。幾:幾微,指事物發展到轉折之際所顯示出的吉兇先兆的微妙變化。 (22)存:守而不失。存義:言知存亡之理而保存自身進退相宜的原則。 (23)不驕: “知終終之”的緣故,所以不驕。不憂:“知至至之”的緣故,有進修的希望,故“不憂”。 (24)因:依據。時:時機、時勢。 (25)或:或者。躍:上。在淵:潛伏深淵。 (26)邪:邪枉。非為邪:君子處危疑之地,能審時度勢不為邪枉之事。 (27)恒:恒久。群:同類。 (28)及時:君子要善于把握時機上下,進退,關鍵在于及時而動,與“因其時”意合。 (29)見:現。 (30)同聲:聲音相同。同氣:氣質相同。 (31)濕:低洼濕潤之地。燥:乾燥之物。 (32)作:始作八卦。萬物睹:指萬物生消變化盡顯現于易卦之中。 (33)各從其類:物之相感皆從其同類,如聲、氣之相應、相求。 (34)亢:窮高??糊垼猴w至極高的龍。悔:災禍、過失。 (35)賢人:賢德之人。輔:輔助。
【今譯】 初九爻辭說:“潛伏地下的龍,不可施展才用。”說的是什么意思呢?孔子說:“是譬喻有龍的德性而隱居的君子。他不為世俗變移,不求成名于世,遁避世俗不感到苦悶,不被世人稱許也不苦悶。感到有樂趣的事就去做,感到有憂慮的事就回避,心志堅剛不拔。這就是‘潛龍’的德性?!?br>
九二爻辭說:“龍顯現于田地上,利于出現大德大才之人?!闭f的是什么意思呢?孔子說:“是譬喻有龍德的君子已得中正之道,平常的言談無不誠實,平常的行為無不謹慎,能防止邪惡的侵蝕而保存誠信,為世人做善事而不自夸,德業廣博而能感化一切。所以《易》經說:‘見龍在田,利見大人’,就是說大人已具備了君主的品德?!?br>
九三爻辭說:“君子終日行事不息,直到夜晚還時時警惕,即使遇到危難也沒有咎害?!闭f的是什么意思呢?孔子說:“是譬喻君子增進美德,積修功業。至誠守信,品德就可以有所進取;修飾言辭以確立至誠的心志,功業就可以日益藏積。了解事物不斷發展的趨勢,就可以把握事物發展的微妙變化,參與幾微之事了;參透事物存亡之理,處理事情就能當止則止,十分適宜。這樣,雖居上位而不驕傲,雖處下位而不憂悶。所以行事不息,時刻警惕,即使身臨危難也不會有過錯?!?br>
九四爻辭說:“龍或者騰躍上進,或者潛伏深淵,均無過錯?!闭f的是什么意思呢?孔子說:“是譬喻君子可上可下沒有一定常規,卻不做邪枉之事;進與退不會恒久不變,卻并非離群孤立。君子素常增進美德,積修功業,是希望抓住時機,及時進取,所以才無過咎?!?br>
九五爻辭說:“龍高飛于天,利于出現大德大才之人?!闭f的是什么意思呢?孔子說:“是譬喻聲音類同的事物相互感應,氣質類同的事物相互追求;水向濕洼的地方流,火隨乾燥的東西燒;云跟著龍騰而興,風隨著虎嘯而生。圣人作八卦而萬物變化感應的至理奧義能夠明白顯現,凡以天為本而衍生的事物就親附于上,凡以地為本而衍生的事物就親附于下,各種事物皆隨從它們的同類。”
上九爻辭說:“飛至極高的龍將有憂悔?!闭f的是什么意思呢?孔子說:“就象帝王貴為人君而失掉君位,雖高踞于上卻沒有民眾,賢人居下位而不予輔助。因此,知進無退的妄動必招致憂悔?!?br>
【總案】 本節是《文言》闡釋《乾》卦卦、爻辭義理的重要文字,是《文言》思想的集中體現?!肚贰独ぁ范詾椤兑住分九c門戶,體現著以乾為首,乾施坤承,宇宙萬事萬物生成、變化的奧秘。所以,專釋《乾》、《坤》二卦的《文言》便具有著概括易蘊精要,揭示易理變化規律的總綱的特殊價值。
本節隨《乾》卦卦辭與六爻爻辭逐段問答成文,采取依據經文以窮理盡意的方式,逐段闡釋,層層剖析,言簡意賅,條理清晰。其中排比句如“同聲相應,同氣相求;水就濕,火就燥;云從龍,風從虎,”形象而準確地揭示出事物“各從其類”的道理。另外,《文言》運用儒家“比德”理論,將健行不息的乾陽龍德,譬喻為君子之德;將乾陽龍德的發展變化,譬喻為君子進德修業,依據六爻象喻揭示出君子從潛隱、出世到騰達、亢悔的不同處境和不同境界,闡明君子身臨不同處境應如何體現《乾》卦陽剛健強之德性,可以說是古代儒家為君子進德修業所規劃的一幅理想藍圖和在不利境遇下如何處置的原則。
“潛龍勿用”,下也①;“見龍在田”,時舍也②;“終日乾乾”,行事也③;“或躍在淵”,自試也④;“飛龍在天”,上治也⑤;“亢龍有悔”,窮之災也⑥;乾元“用九⑦”,天下治也。
“潛龍勿用”,陽氣潛藏;“見龍在田”,天下文明⑧;“終日乾乾”,與時偕行⑨;“或躍在淵”,乾道乃革⑩;“飛龍在天”,乃位乎天德(11);“亢龍有悔”,與時偕極(12);乾元“用九”,乃見天則(13)。
乾元者,始而亨者也(14);利貞者,性情也(15)。乾始能以美利利天下(16),不言所利,大矣哉!大哉乾乎!剛健中正,純粹精也;六爻發揮(17),旁通情也(18);時乘六龍(19),以御天也(20);云行雨施,天下平也(21)。
君子以成德為行(22),日可見之行也(23)?!皾摗敝疄檠砸?,隱而未見,行而未成,是以君子弗用也(24)。
君子學以聚之(25),問以辯之(26),寬以居之(27),仁以行之(28)。《易》曰:“見龍在田,利見大人”,君德也。
九三重剛而不中(29),上不在天,下不在田(30),故乾乾因其時而惕,雖危無咎矣。
九四重剛而不中,上不在天,下不在田,中不在人(31),故“或”之(32)?!盎颉敝?,疑之也,故無咎。
夫“大人”者(33),與天地合其德(34),與日月合其明(35),與四時合其序,與鬼神合其吉兇(36)。先天而天弗違,后天而奉天時(37)。天且弗違,而況于人乎?況于鬼神乎?
“亢”之為言也,知進而不知退,知存而不知亡,知得而不知喪。其唯圣人乎!知進退存亡而不失其正者,其唯圣人乎!
【注釋】 ①下:指陽氣潛萌于下,象君子處卑賤之位,未為時用。 ②舍:止。時舍:隨時而止。 ③行事:行進德修業之事。④試:考、驗。自試:指德業漸成,以自己的進退來試探時世人情之可否。 ⑤上沿:指君子德業有成,有君德亦有君位,得以居上位而治下民。 ⑥窮之災:喻君子處窮極之境而不知變通所招致的災難。 ⑦乾元:為乾之“元亨利貞”的開始。《易》經的“元亨利貞”是依“春夏秋冬”時序無限往復循環的,乾“元”是“元亨利貞”無限循環的每一單元的開始,即“貞”后繼起之“元”的永恒往復。用九:發揮九變六的作用,指《乾》卦六爻皆為陽爻,則乾陽六爻(九)皆變為坤陰六爻(六),陽剛化為陰柔,實現乾坤對轉,陰陽易位,以柔濟剛,永無止境,天下可以長治久安。 ⑧文明:指陽氣升出地面,草木萌發,文采煥然,象君子之德普化于世。 ⑨行:指行進德修業之事。 ⑩乾道:天道。革:變革。 (11)位:居天位。天德:乾陽化生萬物的功德。喻君子居君位又有君德。 (12)極:窮盡而終止。 (13)天則:自然的法則、規律。 (14)始而亨:乾之陽氣始生萬物,萬物始生必然亨通。 (15)性情:指“利”、“貞”是天固有的本性與內情。 (16)乾始:即“乾元”,以“元”代指“元亨利貞”四德。美利:美善利物之德。 (17)發揮:猶變動。 (18)旁通:廣泛會通。 (19)時乘:隨著時勢、條件而變化。六龍:指《乾卦》六爻。 (20)御天:駕御天道而健行不息。 (21)天下平:天下安定。 (22)成德:成就忠信之德。行:行動,指進取、作為。 (23)日;每日。見之行:見之于行動,指大有作為。 (24)弗用:即“勿用”,不可有作為。 (25)學:勤學。聚:積。 (26)問:多問。辯:通“辨”,辨別是非得失,擇善而從。 (27)寬:優游、從容,以融會貫通其所聚之德,所辨之理。居:守、據,指持守中正之道。 (28)仁:仁愛,以仁愛為本。行:實踐,指身體力行。 (29)重(chong音蟲)剛:兩剛相重。九三接九四,以乾接乾,故曰“重剛”;位非二、五,故曰“不中”。 (30)天:天位,指五、上。田:地位,指初、二。九三居中間人位,過九二而不及九五,故曰“上不在天,下不在田”,言其未得中正之道,不尊不卑,處于危懼難測之地。 (31)中不在人:九四與九三皆居中間人位,但九三近地,乃人之所居;九四升入上卦,近天位而與地隔離,故九四雖居人位,上近于天,下遠于地,非人之所居。 (32)或:指憂疑斟酌,審時度勢以判斷、抉擇或上或下。 (33)大人:將九五喻為德業博大的君子。 (34)與:即“偕”。德:化育萬物謂之“德”。 (35)明:普照四方。 (36)鬼神:指陰陽往來變化。 (37)先天:先于天道,預先于天道尚未出現變化時采取行動。違:背。 (38)后天:后于天道,隨天道出現變化之后采取行動。奉:尊奉。
【今譯】 “潛龍勿用”,是喻君子處卑賤之位;“見龍在田”,是喻君子隨時勢而止;“終日乾乾”,是喻君子不斷實行進德修業之事;“或躍在淵”,是喻君子以自身進退試探時世之可否;“飛龍在天”,是喻君子居上位而治理下民;“亢龍有悔”,是喻君子處困境而不知變化必然要招致災難;乾元“用九”,是喻君子掌握窮極通變的規律而使天下大治。
“潛龍勿用”,表明陽氣潛藏地下;“見龍在田”,表明陽氣出潛,天下文彩煥然;“終日乾乾”,表明隨四時推移一同運行;“或躍在淵”,表明天道將要出現變革;“飛龍在天”,表明陽氣盛于天位,化生萬物的功德已成;“亢龍有悔”,表明陽氣隨著時窮而終盡;“乾元用丸”,表明陽是天道運行的法則。
“乾元”者,是乾天陽氣始生,萬物亨通;“利貞”者,是乾天固有的本性和內情?!肚分霸嗬憽彼牡?,能以美善利物之德施利于天下,而不言其所施予的利惠。這種利物之德太大了啊!偉大的乾天啊!剛直健行,居中守正,純陽不雜,通體精粹?!肚坟粤匙兓?,其作用可以廣泛旁通于天地萬物之情理。六爻猶如乘御六龍,駕御整個天道規律的變化。飛龍御天而行,便行云降雨,潤生萬物,使天下太平。
君子須成就自己的忠信之德去行事,自然會日日可見之于行動而有所作為。初九爻辭所講的“潛”,意思是說初九隱藏而不顯露,進德而未成功,所以君子暫時不可有作為。
君子勤學以蓄德,多問以辨別是非,心地寬宏以博納眾長,仁愛為本以身體力行。《易》說:“見龍在田,利見大人”,表明“大人”已具備了君主的品德。
九三處于陽剛重疊而不中正的位置,上不及于天道,下不立于地道,因此要憂深思遠,隨時警惕小心,這樣雖然有危難,也不會遭到咎害。
九四處于陽剛重疊而不中正的位置,上不達于天道,下不行于地道,中不處于人境,所以特別提出“或”。特別提出“或”的意思,是要說明君子處事戒躁勿妄,要審度而行,這樣就能沒有咎害。
九五爻辭所說的“大人”,其道德能與化育萬物的天地的功德相契合,其圣明能與照臨四方的日月的光明相契合,其言行能與春夏秋冬四時健行不息的時序相契合,其體察吉兇能與陰陽往來莫測的變化相契合。他先于天道而動,天道不違背他;他后于天道而行,也能遵奉天道時勢。天尚且不違背他,更何況人呢!何況鬼神呢!
上九爻辭所講的“亢”,是說只知進取而不知隨時引退,只知生存而不知極盛衰亡,只知獲得而不知得而必失。大概只有圣智的君子才是通變明達的吧!參透進退、存亡的微妙道理而不喪失其中正之道的,大概只有圣人吧!
【總案】 總的看來,《乾》卦《文言》大體由三段文字構成:首段概論《乾》卦“元、亨、利、貞”四德,為《文言》之總綱;二段剖析《乾》卦之卦、爻辭,集中了孔子以儒理闡釋《乾》卦義蘊的精粹;末段,即本節可以說是對二段的發揮和補充。其中雖無“子曰”之辭,思想卻淵源于孔子,就二段所做的哲理發揮,依然以君子進德修業的儒理來闡發易蘊,是《乾》卦《文言》的重要組成部分。
本節以獨立闡理為主,多用韻語,或偶、或散,排句剛健,顯示出語言的整飭與文采。同時,作者還隨文抒發感嘆、贊美,象“大矣哉!大哉乾乎!”“其唯圣人乎!”使闡發易理的抽象文字洋溢著由衷嘆美之情,堪稱辭情并茂,但絕無任氣騁辭之習,保持著儒家學者從容、典雅的風范,醇厚、中和的文風。
《文言》曰:坤至柔而動也剛①,至靜而德方②。后得主而有常③,含萬物而化光④。坤道其順乎!承天而時行⑤。
積善之家,必有余慶⑥;積不善之家,必有余殃⑦。臣弒其君,子弒其父⑧,非一朝一夕之故,其所由來者漸矣⑨!由辯之不早辯也⑩?!兑住吩唬骸奥乃?,堅冰至”,蓋言順也(11)。
“直”其正也(12),“方”其義也(13)。君子敬以直內(14)。義以方外(15)。敬義立而德不孤?!爸狈酱?,不習無不利(16),”則不疑其所行也。
陰雖有美(17),含之以從王事(18),弗敢成也(19)。地道也,妻道也,臣道也。地道無成而代有終也。
天地變化(20),草木蕃(21);天地閉(22),賢人隱?!兑住吩唬骸袄?sup>(23),無咎無譽?!鄙w言謹也(24)。
君子黃中通理(25),正位居體(26),美在其中,而暢于四支(27),發于事業(28),美之至也!
陰疑于陽必戰(29),為其嫌于無陽也(30),故稱“龍”焉;猶未離其類也(31),故稱“血”焉(32)。夫玄黃者(33),天地之雜也:天玄而地黃。
【注釋】 ①坤:《坤》卦之名。動:變動,指坤隨乾動。 ②德:化育萬物之德。方:廣,廣布四方。 ③后得主:坤隨乾后,故乾施坤受,天先施而地后生,即坤地得乾天之施而后生萬物。有常:有常規。④含:涵,內蘊。含萬物:指內蘊萬物,孕育萬物?;猓哼\化光大。⑤順:坤順于乾,為坤之德性。承天:承順乾天。時行:依時而行。⑥余慶:多余的吉慶,指福澤延及子孫。 ⑦余殃:多余的禍殃,指禍殃累及后世。 ⑧弒:臣下殺君,子殺父母。 ⑨由來:指事物由始至終的發生發展過程。漸:逐漸,積久。 ⑩辯;通“辨”,辨別。(11)順:猶馴、循。 (12)直:正直、剛直。 (13)義:合乎大義。 (14)敬:敬順。內:內心。 (15)方:廣。方外:廣接外物。 (16)不習:不學習。 (17)美:指才德之美。 (18)含:藏。從:服從,輔助。 (19)弗敢成:不敢自居成功之名。 (20)變化:指陰陽交感而化育萬物。 (21)蕃:蕃殖茂盛。 (22)閉:閉塞、隔絕。 (23)括:結、閉。囊(nang曩陰平),布或皮革所做的袋子。括囊:束緊囊口。 (24)謹:謹慎。 (25)黃:釋《坤》卦六五爻辭“黃裳元吉”。坤為地:“黃”為坤地正色。中:中正,中和。通理:通曉事物相中相和的情理。 (26)正位:中正之位。居體,指有柔順美德。 (27)暢:暢通。支:通“肢”。 (28)發:發達。(29)戰:接,陰陽交合。 (30)為:因為。嫌:疑慮、擔心。 (31)類:朋類,陰陽合為類,故“類”指乾陽配偶。 (32)稱血:釋《坤卦》上六爻辭“其血玄黃”。血:即陰陽交合之血。 (33)玄:青蒼之色。玄黃:天玄地黃。
【今譯】 《文言》說:坤性極為柔順而它隨乾陽變動就會轉為剛強,它極為安靜而化育萬物之德廣布四方。它以乾為主而守坤陰的常道,它含藏、孕育萬物而運化光大。坤道的德性是多么柔順啊!它秉承著乾天之命依時而行。
積修善德的家族,必有福澤延及子孫;積聚惡德的家族,必有禍殃累及后世,臣弒君,子弒父,并非一朝一夕的緣故,它的來由和發展也是積久漸萌的了。這是由于君父不能及早地辨察事故萌發的苗頭而防微杜漸的結果。所以《易》說:“足踐微霜,就該知道堅冰將要來臨”,大概就是說邪惡之事能積小而成大吧。
“剛直”,是說內懷正直;“廣博”,是說處事方面合于義。君子以正直作為內心修養,守義利物而廣接外物,內立敬順之德,外立守義利物之行,則美德廣布而不孤立?!罢薄V博、宏大,所以不學習也沒有什么不利”,那就無須疑慮其所作所為了。
坤陰雖有才德之美,卻含而不露,待時而發,以輔助君王的事業,不敢自居成功的美名。坤道,就是地順天之道,妻從夫之道,臣輔君之道。地順天之道在于坤地不以成功自居,而要代乾天最終完成所開始的事業。
天地陰陽變化,草木就會蕃茂;天地閉隔,賢人也會隱遁。所以《易》說:“束緊囊口,就會既無咎患,也無贊譽?!贝蟾啪褪侵v君子處世謹慎吧。
君子之德,如黃色中和,文理亨通,立身中正,居體謙下,美德蘊藏心中,而暢流于四肢,發達于事業,這是坤之美德的極至啊!
陰與陽相遇必然交合,由于擔心人以為《坤》卦六爻無陽,所以在爻辭中特別稱“龍”為喻,明示有陽;但坤陰并未脫離它的陰類,所以在爻辭中稱“血”,以喻陰陽交合。那蒼色與黃色,就是天地陰陽的交雜混合,天是蒼色而地是黃色。
【總案】 《坤》卦《文言》反映了“周道尊尊”,崇尚父統,貴剛尚健的時代觀念,與“殷道親親”,尊重母統,貴柔尚靜的傳統思想形成鮮明的差別。
本段行文從容、舒緩,以釋義闡理為主,很少有象《乾》卦《文言》中“大哉乾元”之類的感嘆、贊美之辭。文中或韻語連珠,如首節卦辭;或偶句,或散句,象“至柔而動也剛,至靜而德方”,“積善之家必有余慶,積不善之家必有余殃”,“天地變化,草木蕃;天地閉,賢人隱”,上下句排而不偶,似乎有意化駢為散,因此句式長短錯落搭配,文氣自然流暢。
【附錄】 梁·劉勰《文心雕龍·原道》:“人文之元,肇自太極,幽贊神明,《易》象惟先。庖犧畫其始,仲尼翼其終。而《乾》《坤》兩位,獨制《文言》。言之文也,天地之心哉!”
《文心雕龍·宗經》:“夫《易》惟談天,人神致用;故《系》稱旨遠辭文,言中事隱。韋編三絕,固哲人之驪淵也?!薄肮收摗⒄f、辭、序,則《易》統其首?!?br>
《文心雕龍·總術》:“《易》之《文言》,豈非‘言’文!”
《文心雕龍·麗辭》:“《易》之《文言》、《系(辭)》,圣人之妙思也。序《乾》四德,則句句相銜;龍虎類感,則字字相儷;乾坤易簡,則宛轉相承;日月往來,則隔行懸合。雖句字或殊,而偶意一也?!?br>
宋·陳驥《文則》卷上丙:“《易》之有象,以盡其意;《詩》之有比,以達其情。文之作也,可無喻乎?”
清·阮元《文言說》:“孔子于乾坤之‘言’,自名曰‘文’,此千古文章之祖也。”“《文言》數百字,幾于句句用韻。……不但多用韻,抑且多用偶。”“孔子以用韻比偶之法,錯綜其言,而自名曰‘文’”。
《書梁昭明太子文選序后》:“言必有文。專名之曰文者,自孔子《易·文言》始。(左)傳曰:‘言之無文,行之不遠’,故古人言貴有文。孔子《文言》實為萬世文章之祖。此篇奇偶相生,音韻相和,如青白之成文,如《咸》《韶》之合節,非清言質說者比也,非振筆縱書者比也,非佶屈澀語者比也?!黄?,偶句凡四十有八,韻語凡三十有五,豈可以為非文之正林而卑之乎?”
上一篇:《古代兵法散文·秦漢兵法·戰國策》原文鑒賞
下一篇:《先秦散文·韓非子·顯學》原文鑒賞